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政府應全面規劃土地開發與人口發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9-30]     我要評論

馬建波 香江智匯理事

 特首梁振英近日落區參加諮詢論壇時表示,香港經濟要持續繁榮發展,一是要開發土地,興建房屋;二是要發展人口,一語道破了香港未來發展的困局和矛盾焦點。這就是經濟學定義的「經濟地理空間的狹窄和人口基數的微小」兩大經濟發展障礙。筆者以前曾撰文闡述有關概念,香港經濟要可持續和循環發展(建立可回遷經濟體量),就必須達到一定規模的經濟地理空間和相應的人口數量。參照相應規模的國際或國內發達城市作比較分析,香港人口基數最少應達到1200萬人,方能構成現代國際城市規模的經濟體量和可持續的消費人口集群。

 然而近10年來,香港人口僅增加了100萬人(由620萬增加到今天的720萬),離1200萬人的國際城市基本規模還遠遠不夠。多年來,本地人口出生率一直徘徊在2%以下的低谷。外來人口結構也極不合理,大有改善和調整的空間,如:之前引發的雙非嬰問題、假婚移民問題等。現時的外來人口策略也不平衡,過度偏向「低端和高端」兩頭人口(中低下層移民或高端移民),而這兩端人口要麼因學歷較低,在港就業困難,生活能力較弱,更多需要政府救助;要麼非富則貴,只當香港是到國外的跳板,沒有在港生根發展的慾望。香港需要的大量中產新生力量發展緩慢,因此,香港未來人口政策應配合經濟發展做相應的規劃和匹配。

 近十年來,香港土地開發幾乎原地踏步,毫無寸進。梁振英上台後,施政政綱主攻土地開發與住房供應,此舉正是立足於經濟地理空間的拓展與經濟人口快速增長的當務之急。他明確指出,香港要持續發展,就必須開發土地,興建房屋,增加人口,吸引人才,這就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根本所在。打通經濟血脈的重要穴位已經找到,未來的關鍵是怎樣開發和怎樣發展?筆者認為:香港的土地、房屋供應政策與人口發展規劃應同步戰略規劃,協調推進發展。

 首先,香港土地的開發,不能只局限於本港10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新界東北、西北等幾千公頃的待開發用地思考問題。這些土地畢竟是有限的,可開發住房總量和周期也是有限的,根本不足以支撐1200萬人口的土地與住房供應,及區內相關商業、金融、文化、生活等服務設施的配套。因此,香港土地開發應穿越邊際思維,著眼於港深產業合作與泛珠經濟融合的戰略發展,建立合作開發區的模式,將香港的經濟地理空間向珠三角區域作戰略延伸。

 第二,未來香港的人口發展、人才培養及人才引進,應作全面系統的戰略佈局。中產階層是現代商業社會的重要根基和穩定器,也是勞動生產力和政府稅收的主要貢獻者。因此,香港政府應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鼓勵中產家庭人口適度增長,不斷壯大中產階層。同時要壓縮低端或低收入家庭的移民輸入,以逐步提升整體人口的素質。

 第三,對於未來香港人才的系統培養,應作全面規劃。一是應充分利用香港國際教育資源優勢,大力培養實用型管理和技術人才;二是應逐步擴大內地生來港升學的招生規模,以配合優化本地人口結構和人才培養;三是應逐步放寬駐港中資機構、私營投資機構管理人才和專業人士的屬地化管理政策,實施簽證便利化,並逐步放開內派公務管理人員的留港限制;四是應調整「專才和優才」的引進計劃,應立足於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和大中華區域的經濟融合與價值鏈構建,多引進高端金融(商務)管理人才、專業服務人才、公共管理人才、財政金融人才和文化創意人才,並立足本土經濟貢獻率,減低明星「入口」和明星效應。

 第四,對投資移民政策可適當提高投資標準,並配套以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子女就學、就業政策,以鼓勵投資移民及其資本留港發展,避免「身份解決,資金流走」現象,及只借助香港為投奔西方的跳板。特區政府在設立專門機構研究土地開發與規劃的同時,也要設立專門機構研究、規劃和管理未來建港人才,以解決培養、引進、安居和就業等系統性人口規劃與人才戰略問題。

相關新聞
每周輿論動向:夏千福「寧靜革命」充滿殺機 輿論警告其懸崖勒馬 (2013-09-30)
廿四味:陳日君意圖扮演香港教區「慈禧太后」 (2013-09-30)
香港首次制定官方貧窮線—作用和價值 (2013-09-30) (圖)
李源潮表達中央殷切期待 港澳僑界為圓中國夢作新貢獻 (2013-09-30)
管見集:夏千福推動親美者做特首有何後果? (2013-09-30)
政府應全面規劃土地開發與人口發展 (2013-09-30)
校園不應成為「佔中」的孕育場 (2013-09-30)
環球視野:安倍妄圖復辟軍國主義的內因探源 (2013-09-28)
西座內望:激進反對派三大陣營互爭票源你死我活 (2013-09-28)
紓緩「輸在起跑線」比貧窮線重要 (2013-09-28)
雪泥鴻爪:辦好華文媒體 傳承華夏文化 (2013-09-28)
別再讓敘利亞人民為戰火買單 (2013-09-28)
管見集:《蘋果》護主心切 暴露美國「傳聲筒」本色 (2013-09-27)
廿四味:警惕夏千福口蜜腹劍推銷「寧靜革命」 (2013-09-27)
志強時評:「公民提名」企圖廢除提名委員會把關功能 (2013-09-27)
自留地:點睛幸有金剛棒 引路全憑解禍篇 (2013-09-27)
東張西望:釣魚島之爭中國的對手其實是美國 (2013-09-27)
西方走廊:警惕日本右翼心理惡性膨脹 (2013-09-27)
來論:夏千福言論並非軟化而是更加險惡 (2013-09-26)
廿四味:《蘋果》又造謠 越來越低莊 (2013-09-26)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