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每周輿論動向:反對派借菲小動作搞事惹公憤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10-15]     我要評論

文平理

 特首梁振英日前被菲律賓個別報章指同意將菲律賓人質事件「放下」,本港反對派及其喉舌《蘋果日報》借菲小動作攻擊梁振英。其後梁振英親證菲個別傳媒「斷章取義」,菲律賓總統府亦澄清有關報道不準確和不完整。本港反對派及其喉舌借個別菲媒斷章取義搞事,攻擊盡力用各種辦法解決人質事件的梁特首,嚴重損害香港利益,激起社會公憤。輿論抨擊反對派的表現是「反梁」反昏了頭,呼籲港人在對外捍衛權益的問題上應該團結一致,不能在內部發難自亂陣腳,反對派及其喉舌自亂陣腳須向特首和市民道歉。

 本港有輿論指出,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雖然答允與特首梁振英談人質事件,但是菲方從會晤形式到後續資訊發布處理,都在搞小動作,看不到有妥善解決事件的意願和誠意。輿論又指菲國在今次兩地首長會晤的表現,實在有點欺人太甚,不少人顯得義憤填膺,氛圍在轉變。香港要打好這一仗,港人應顯示團結,向菲律賓施加壓力。

《蘋果日報》挑撥離間

 有輿論指出,平情而論,港府一再就事件尋求中央協助、催促菲國談判,若說梁振英竟稱已放低事件,並不合常理。輿論指出,港人社會唯一應該做、能夠做、必須做的,就是上下一心、團結一致,支持特首和特區政府代表港人去向阿基諾政府全力交涉、討回公道,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但在全體港人的利益和尊嚴面前,《蘋果日報》不斥阿基諾、反責梁振英,在那裡挑撥離間、煽風點火,間接為阿基諾「助威」,其言其行叫人心寒和齒冷。

 前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系主任鄭赤琰認為,今次《蘋果日報》不加求證地引用菲律賓媒體的報道大做文章,冤枉梁振英「罔顧港人利益」,竟引來本港不少傳媒跟風,可見本港部分傳媒「抱著幸災樂禍的心態,很喜歡見到特區政府出錯,他們利用各種機會搞特首。」鄭赤琰續謂,當出現菲國對該事件的報道後,本港傳媒「若稍有專業精神」,應第一時間向特區政府求證, 「而不是先報道出來,再讓特首出來澄清」,他批評本港部分傳媒的做法「令香港在國際上丟臉」。輿論抨擊,反對派基於《蘋果日報》報道,就一窩蜂批評梁振英,揭示反對派是在刻意「抽水」,其心可誅。

反對派「反梁」反昏了頭

 輿論批評,在梁振英澄清事件後,甚至在菲總統府亦澄清有關報道不準確和不完整後,反對派仍然沒有認錯和道歉。在今次事件中,本港反對派的表現,實際上是「反梁」反昏了頭,以至於不問是非、不顧港人利益,借個別菲媒斷章取義搞事。

 新民黨立法會議員田北辰表示,菲方的澄清聲明還了梁振英一個清白,而反對派找議題罵特區政府是其一貫作風,但他們應該知道「狼來了」的故事,倘經常罵錯人,早晚沒有巿民再願意相信他們的說話。

 民建聯副主席蔣麗芸直言: 「在今次的事件中,某些人的反應實在是過於負面,未曾搞清楚或想清楚整件事情就去指責自己人,實際上是對行政長官和政府當局抱有太過敵意的態度。」

 輿論批評,反對派一直對特區政府帶有偏見、敵意,在政府與死傷者家屬爭取解決問題時,僅根據片面之辭就對梁振英群起批評,只會令菲方覺得本港是「一盤散沙」,而菲政府是次澄清有關報道,證明反對派根本信不過,巿民不應對他們有任何期望。輿論指出,香港面對很多外界挑戰,應該一致對外,而不是搞內鬥, 「自亂陣腳」,斷送港人利益。輿論認同梁振英已經為盡快解決人質事件做了很多工作,希望市民能夠更理性地面對這一問題。

毛孟靜范國威「港獨」廣告被抨擊

 公民黨議員毛孟靜、新民主同盟議員范國威等以「約三百名市民」的名義,在港台兩地報章刊登廣告,當中更包括「台獨」色彩濃厚的《自由時報》。廣告聲稱「反自由行、反中國化、反赤化」,又指新來港人士「拖累香港」,要求政府取回單程證審批權,削減來港定居人數配額,「源頭減人」以紓緩房屋問題。

 輿論揭露,這份內容極為偏頗、對行政長官極盡抹黑之能事的廣告,絕非如其自稱般由市民自發,而是由反對派及「港獨」組織人士一手策劃出來的政治狙擊。這份廣告罔顧事實,顛倒是非,對梁振英就任以來維護港人利益、急市民所急的利民政策一筆抹煞,並將兩地融合、自由行等令本港獲益良多的政策肆意妖魔化。

 「源頭減人」論令本港各界嘩然,即使反對派內部也有人表示強烈不滿。關注中港家庭權利聯席召開記者會,批評「源頭減人」言論是無理指控,指斥毛孟靜等人的行為是要刻意妖魔化新來港人士,製造二元對立,意圖獲取政治資本,要求有關人士收回言論及向公眾道歉。聯席還將就此向平機會投訴。

 平機會主席周一嶽出席公開活動時表示關注事件,他指出,任何對某一人士的背景作出中傷的言論,都構成歧視,雖現時的法例並未有針對新來港人士的保障,但有關歧視言論有必要受到譴責。

相關新聞
「只經不政」難持續 兩岸政治談判不能拖 (2013-10-15) (圖)
廿四味:毛范結盟 推行「港獨」踐踏人權 (2013-10-15)
習李宏偉倡議 鼓舞亞太國家 (2013-10-15)
每周輿論動向:反對派借菲小動作搞事惹公憤 (2013-10-15)
西方走廊:「北京元素」左右華盛頓眼球 (2013-10-15)
進步從解放思想開始 (2013-10-15)
解惑篇:「真普選聯」取消功能組別方案不切時宜 (2013-10-14)
東張西望:三中全會改革與國家安全環環相扣 (2013-10-14)
《蘋果》借人質事件散播謠言擾亂軍心 (2013-10-14)
「新香港人」是建設香港的重要力量 (2013-10-14)
釋放婦女動力 協助家庭脫貧 (2013-10-14)
戴耀廷為何駁斥學民思潮「公提」方案? (2013-10-12)
自留地:幾隻蒼蠅多作孽 百年老店要深思 (2013-10-12)
阿基諾三世必須道歉 (2013-10-12)
反擊亂港言論 捍衛「一國兩制」 (2013-10-12)
政府宜優化當前「樓市辣招」 (2013-10-12)
廿四味:《蘋果》因何為「公民提名」護航? (2013-10-11)
政黨輪流執政是一條黑路 (2013-10-11) (圖)
志強時評:中聯辦改進作風雷厲風行 香港社會高度評價 (2013-10-11)
美國政府關門凸顯周期性政治危機 (2013-10-1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