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修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副會長
香港的政治環境是兩頭小中間大,可政治生態偏偏被極少數激進反對派所把持。這不能不說是香港的悲哀。在此,筆者呼籲那些沉默的大多數:眾人拾柴火焰高。身為中華民族一分子,有良知的香港市民,在此大是大非關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反中亂港者的變天陰謀,同心協力推動2017年普選,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克盡己責。
日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宣佈成立「政改諮詢專責小組」,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領軍,強調在《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框架內,以最大的包容與誠意,爭取普選共識,並計劃年底發表2017年特首普選諮詢文件。作為普選最重要的參與者,香港市民在這締造歷史的時刻,勢將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
香港特首必須由愛國愛港人士擔任
3月底,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在會見香港建制派議員時,表明「特首人選必須愛國愛港」的立場,本港反對派不但不接受,「公民提名」、「政黨提名」、「雙軌制」等各種建議還相繼拋出,目的只有一個:送反對派候選人入閘。
隨着內地經濟的迅猛發展,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台灣積極打造人民幣離岸中心、新加坡施政積極進取,試問在香港競爭優勢越發不明顯、經濟發展與內地互動越來越緊密的情況下,若反對派當選特首,我們能指望其以香港利益為先,放下成見,與中央理性溝通、良性互動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對抗的結果,最終受損害的,無疑是香港市民以及投資者的整體利益。所以,香港特首必須由愛國愛港人士擔任,堅持這條底線,不僅僅關係到《基本法》的順利實施及「一國兩制」成敗,更關係到香港能否繼續保持繁榮穩定。
在普選過程中扮演建設性角色
眾所周知,穩定的政治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所以,《基本法》賦予香港市民普選的權利,同時也是一種責任、一種承擔。2005年,反對派議員背棄主流民意,令政改方案遭受綑綁式否決,以致本港政制發展原地踏步。前車之鑒證明,激進行動的後果只會令民主發展停滯不前,最終要港人付出經濟代價,賠上香港前途。
在此,筆者寄語香港市民:政制發展需要香港社會各階層之間、香港與中央之間建立廣泛互信,需要漫長的時間建立各種相關的制度,一蹴而就的民主是無法保持其生命力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從香港政制發展的整體利益出發,以民主的長遠發展為着眼點,在《基本法》及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框架內,理性協商,制訂出務實可行的普選方案,從而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外國勢力干涉香港事務暴露狼子野心
月前,美國派出熟悉亞洲事務的外交老手夏千福出任駐港總領事。正當人們疑惑美國何以大材小用之際,夏千福已開始動作多多,無視《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一方面聲稱對香港政改「不持立場」,另一方面又公開議論香港政改,粗暴干涉香港內部事務。無獨有偶,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國務大臣施維爾亦於香港報章發表文章,叫囂英國準備為香港普選「提供任何支援」。大家可能奇怪,普選行政長官是香港內部事務,與美、英何干?
明眼人一眼就看穿,這是美、英兩國的一貫做法。先說美國,對於美國「不持立場」之類的外交辭令,相信世人見得多了。台灣問題、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美國均聲稱「不持立場」,可事實又如何?在事態發展的關鍵時刻,挑撥離間、推波助瀾、火上澆油者又是何人?眾所周知,隨着冷戰結束,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只剩美國,美國毫不客氣地以「世界警察」自居,頻頻軍事介入其他國家內政,在各國扶持親美政權,以此維護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從而獲取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
近年,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美國深陷金融海嘯之中不能自拔,經濟復甦緩慢;維基解密、斯諾登事件,民主、共和兩黨角力,財政懸崖等問題,更令美國叫囂的「重返亞太政策」停滯,在亞洲的話語權逐步減弱。此消彼長下,美國對中國的崛起大感不安,擔心其世界霸主地位受威脅,利益受影響,於是到處散播「中國威脅論」,在國際舞台上孤立中國,圍堵中國。如今,適逢香港普選這一大好時機,美國派夏千福赴港,意圖將其於台灣推行的「寧靜革命」拷貝到香港,在港培植親美政權,將中國主權下的香港,變成由親美勢力管治的香港,進而將香港變成孤立中國、抑制中國崛起的橋頭堡。
再論英國。其實,在香港普選問題上,最沒有發言權的就是英國。試問,港英管治期間,英國給過港人真正的民主嗎? 英國,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殖民地曾經遍佈全球,其優越感曾經不可一世。可隨着各殖民地的相繼獨立、相繼回歸,即便再無奈、再不情願,也無法阻擋時代的巨輪。1997年,英國交回為其帶來巨大利益的香港,失落感可想而知。但其並未死心,自上世紀70年代末期,即着手部署,試圖打造一個「沒有英國人、但由英國事實管治的香港」。在這一點上,英、美兩國雖然各懷鬼胎,但又何其相似?!所以,兩國就香港普選問題指手畫腳,就不難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