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文憑試摘星攻略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模擬試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10-3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超過百年歷史。 資料圖片

 請先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於2003年10月17日的大會上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下稱《公約》)。《公約》旨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在地方、國家和國際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相互欣賞的重要性的意識等。根據《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

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 表演藝術;

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 傳統手工藝。  ■資料來源:香港文化博物館

資料二:大坑火龍「歸海」變「飛天」

 每逢中秋,銅鑼灣大坑便會舉行舞火龍活動。整條火龍分龍頭、龍尾、龍心和龍珠四大部分,全長32節、共220呎,主要以珍珠草、印尼藤和鐵線紮製而成,帶引舞龍的珠球則是一個沙田柚。龍身插滿長壽香,在夜間舞動火龍時,璀璨奪目。以前火龍會在中秋節後被拋進銅鑼灣避風塘海底,以示「龍歸滄海」,但近年為免污染海水,火龍就在深夜被貨車送到焚化爐「飛龍在天」。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報刊

資料三:太平清醮幽包變仿真包

 每年長洲太平清醮巡遊期間,均吸引數萬名遊人到島上觀賞節目和消費,售賣紀念品的商戶賺到「盆滿缽滿」,營業額高達三四十萬元。醮會期間本應齋戒,部分食肆為迎合外來客人的需求,或不希望客人轉去其他食肆,故未待祭祀完結便提前供應葷食。至於搶包山,由於1978年發生導致多人受傷的倒塌意外,有關風俗逐漸式微,雖然2005年獲當局復辦,但已變成一項加入競技和娛樂性質的活動,包山竹架由鐵架取代,所搶的包也由幽包(祭祀幽魂的包)改為仿真包。

 另外,新界鄉郊的傳統習俗,如家族和社團以往都會舉行「打醮」儀式,請道士開壇作法,進行祈福、消災、驅邪、酬謝神靈庇佑等,現已被簡化。而且,數十年前,打醮除大戲外,還有木偶劇;木偶劇現已被取消。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報刊

資料四:「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清單」部分項目

1.長洲太平清醮 已傳承百多年。根據島民相傳,清代晚期,長洲曾發生瘟疫,島民死亡枕藉。為求消災,居民延請高僧喃嘸,在北帝廟前設壇拜懺,超渡水陸孤魂,更奉北帝神像綏靖遊行街道,其後瘟疫停止。此後,島民每年皆舉辦太平清醮,酬謝北帝神恩,保境平安。現時,太平清醮仍保有開壇、請神、走午朝、選總理和祭幽等儀式活動,充滿傳統宗教色彩。醮會期間,居民亦會齋戒,以示祈福誠意。

2.大坑舞火龍 有百多年歷史。大坑本是一條客家村,據傳於1880年,大坑曾發生瘟疫,為消災滅瘟,村民紮作一條龍,上面插滿香枝,在中秋前後,即農曆八月十四、八月十五、八月十六3晚,舞動火龍繞村遊行,以及燃燒爆竹,其後瘟疫停止。此後,村民每年都進行3天的舞火龍活動,以保大坑平安。

3.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每年端午節,大澳3個傳統漁業行會,即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均舉辦傳統「龍舟遊涌」宗教活動。3個行會成員於農曆五月初四早上划龍舟、拖神艇,到大澳4間廟宇「接神」,請出代表楊侯、天后、關帝、洪聖的小神像,接返各行會供奉祭祀,並於翌日的端午節進行遊神活動。儀式活動過後,會把小神像送返各廟宇。這項獨特的祭祀活動已傳承超過一百年。不少已搬到市區工作和生活的原居民,都會在端午節專程回來參加。

4.香港潮人盂蘭勝會 香港潮籍人士超過120萬人,他們積極傳承潮汕的人文風俗。每年一度、歷時一個月的中元節(俗稱「鬼節」),旅港潮人均舉辦盂蘭勝會,由農曆七月初起至農曆七月底,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主要活動是祭祀祖先及陰曹無祀孤鬼,包括燒街衣、盂蘭節神功戲、福物競投等。

想一想:

1. 試指出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中的轉化。

2. 有人說:「傳統節慶的意義在現代社會遭扭曲,故無保留價值。」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試參考資料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參考答案:

1. 題目拆解:此題要求「指出」轉化,故只需點出轉化即可。但不少考生會忽略陳述傳統節日的原有特色,僅提現代情況,未能具體突顯「轉化」情況。

儀式簡化:傳統「打醮」時祈福、消災、驅邪、酬謝神靈庇佑等儀式,現被簡化,木偶劇亦已取消。

滲入商業元素:傳統「打醮」活動旨在酬謝神恩,並保出入平安;但現時的太平清醮卻變得商業化,不少商家藉此出售紀念品,視此節日為商機。

注重環保安全需要:傳統的大坑火龍活動會進行3天,並在中秋節後被拋進銅鑼灣避風塘海底,以示「龍歸滄海」;但近年為免污染海水,火龍在深夜會被貨車送到焚化爐,變成「飛龍在天」。而太平清醮的搶包山活動亦由鐵架取代竹架。

2. 題目拆解:此題要求考生就一命題表達立場,回答前應就「傳統節慶意義」作出基本定義,行文時務必帶出其價值(如民德歸厚),並進而了解其在現代的扭曲之況(如商品化)。同學可以形式主義及實用主義作為判斷準則,以分析這些轉化是豐富或泯滅節慶的價值,藉以推斷有否保留價值。

同意論點

節慶變吸金商機:搶包山變成「吸金」項目,部分長州人視之為商機。香港旅遊發展局更以「CheungChau Bun Festival」(長洲包山節)翻譯「長洲太平清醮」,變成政府大力宣傳的旅遊項目,現時只強調競技式的搶包山,所搶的包也由幽包(祭祀幽魂的包)改為仿真包,忘卻祭祀典儀才是「民德歸厚」的基礎。

違傳統失原義:長洲醮會期間本應齋戒,部分食肆為迎合外來客人要求,或未待祭祀完結便提前供應葷食,有違齋醮傳統。有學者說,當傳統風俗不斷受到外來的影響和介入,便會逐漸失去本來意義。

後繼無人漸衰落:不少傳統節慶皆面對後繼無人的困境,如有大澳居民因外出打工,離開當地,令遊涌活動的規模日漸縮小。

不同意論點

舊習俗仍獲保留:資料二的3項節慶均與消災滅瘟和燒衣祭幽有關,充分反映昔日港人面對生活困境時,會透過社區活動和宗教儀式互相勉勵,亦能體現祭祀典儀才是「民德歸厚」的基礎。

注資金促文化傳承:不少傳統節日儀式被簡化,更貼合現代人繁忙的生活節奏;而商業化的節慶活動,更有助引起社會關注,帶來商業收益之餘,更為節慶傳承帶來人才及資金。

原居民回歸參與:端午龍舟遊涌代表大澳人的身份和民間傳統,不少已搬到市區工作和生活的原居民,都會在端午節專程回來參加。

相關新聞
文化承傳:節日轉化淪商品? 傳統遺產留中有變 (2013-10-31) (圖)
模擬試題: (2013-10-31) (圖)
尖子必殺技:長期政策議題 需知發展過程 (2013-10-31) (圖)
保育意識:旅遊不文明 古蹟屢遭殃 (2013-10-24) (圖)
模擬試題: (2013-10-24) (圖)
尖子必殺技:毋須死背數據 認知文物為重 (2013-10-24) (圖)
環境受罪:光害東方之珠 太耀眼促「緝兇」 (2013-10-17) (圖)
模擬試題: (2013-10-17)
參考答案: (2013-10-17) (圖)
扶貧獻策:低收入補貼 職貧家脫窘 VS 庫房大出血 (2013-10-03) (圖)
模擬試題: (2013-10-03)
資料一:本港在職貧窮戶數據 (2013-10-03) (圖)
資料四:政府財政開支(2013-14年度) (2013-10-03) (圖)
尖子必殺技:背後社會現象 帶出正負影響 (2013-10-03) (圖)
發展成本: 舊政總西座免拆 「升呢」獲續命 (2013-09-26) (圖)
模擬試題: (2013-09-26) (圖)
尖子必殺技:保育政策爭議大 需多角度分析 (2013-09-26) (圖)
防患未然:公共衛生把好關 開學健康元氣足 (2013-09-19) (圖)
模擬試題: (2013-09-19) (圖)
尖子必殺技:沙士印象最深 防護意識漸減 (2013-09-1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文憑試摘星攻略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