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甲:本港去年貧窮人口概況
類別 政策介入前 政策介入後 減幅
貧窮人口 131萬人 102萬人 29萬人
貧窮住戶 54萬戶 40萬戶 14萬戶
貧窮人口比例 19.6% 15.2% 4.4個百分點
■資料來源:扶貧委員會■製表: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資料一乙:貧窮人口經濟特徵
類別 住戶數目 人口數目
在職人口 156,700戶 537,500人
非從事經濟活動住戶 228,100戶 433,500人
失業人口 18,200戶 46,800人
■資料來源:扶貧委員會、政府統計處 ■製表: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資料二:新聞摘要
政府過往在推出扶貧措施時,政策較偏重於幫助綜援戶,但最新的「貧窮線」報告中顯示,本港最迫在眉睫的群體,是在職貧窮而非綜援戶。報告顯示,在102萬貧窮人口中,領取綜援的人口只有23.5萬人,而在職貧窮人口卻高達53.7萬人。該些在職貧窮的人口中,3人或4人家庭佔逾70%,每個家庭的工作人口約有1人。■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資料三:社會持份者觀點
.行政長官梁振英:社會不同階層存在財富差異屬必然事實,不可能做到「滅貧」。
.政務司司長暨扶貧委員會主席林鄭月娥:在善用有限的公共資源前提下,當局將首要協助非綜援的在職貧窮戶,特別是有在學兒童及青年人的家庭。
.工業總會主席劉展灝:制訂貧窮線是否有效,要視乎明年推出的扶貧政策。政府應幫助在職貧窮人士,如商界為年輕人提供培訓、完善的幼兒服務,釋放年輕人和婦女勞動力,改善在職貧窮問題。另外,政府派錢予貧窮家庭不能解決問題,變相鼓勵貧窮。■資料來源:綜合各大報刊■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資料四:政府脫貧策略
.就業是脫貧的最佳途徑,繼續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機會,尤其是可促進年輕人向上流動的優質職位。
.任何協助有需要在職貧窮家庭的新措施,必須以鼓勵就業和加強支援下一代的在學需要為前提,支援方式應以持續協助家庭成員自力更生和提供向上流動機會為目標。
.就綜援系統而言,較有效的改善方法是考慮以針對性的措施,鼓勵健全受助人「從受助走向自助」,以及加強對學童的支援以減低跨代貧窮的風險。
.考慮以現金援助、支援服務和將關愛基金下已確定為有效項目恒常化等方式,幫助有特殊需要社群,包括殘疾人士、少數族裔、單親家庭和新來港人士等。■資料來源:綜合各大報刊■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想一想:
1. 根據資料一甲、資料一乙和資料二,說明貧窮線的制訂反映本港哪些社會群體的特徵。
2. 你認同行政長官所說「社會不同階層存在財富差異屬必然事實,不可能做到『滅貧』」這個說法嗎?解釋你的答案。
3. 假設你是扶貧委員會主席,你會優先推出甚麼政策以協助社會有需要群體?解釋你的答案。■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參考答案:
1. 此題屬數據加內容的複合分析類型題。提問字眼是「根據」,意味考生必須及只須引用指定的3則資料。其次,也需留意「說明」、「社會群體」及「特徵」這3組關鍵詞。考生須先解讀,題目所指的社會群體是在職貧窮戶(或在職貧窮人士),然後再根據數據資料,說明這個社會群組存在哪些特徵。參考答案如下:
.在全港102萬人貧窮人口(政策介入後),有537,500人是在職貧窮,佔整體近五成三;
.在全港40萬戶貧窮戶中,有156,700戶屬在職貧窮戶,佔整體約三成九;
.「貧窮線」報告顯示,本港最迫在眉睫的群體,是在職貧窮而非綜援戶。在102萬貧窮人口中,領取綜援的人口只有23.5萬人,而在職貧窮人口卻高達53.7萬人。
2. 此題屬評論類型題。考生必須就「社會不同階層存在財富差異屬必然事實,不可能做到『滅貧』」一說表明立場,即表示支持或反對,並且提出理據。這條題目的重點字眼是「滅貧」,考生必須了解其定義,然後作出適當演繹,如在「絕對貧窮」情況下,完全滅貧是有可能的;相反,如在「相對貧窮」的情況下,完全滅貧則較難。
若考生不同意有關說法,參考答案如下:
.「絕對貧窮」意指個人嚴重缺乏生活所需的物質資源,以致可能於短期內危害個人存活。若在這種情況下,香港完全有可能做到「滅貧」,因為目前政府設有不同措施幫助低收入人士或家庭,如「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綜援)、關愛基金、長者生活津貼等,保障不同年齡群體的市民免受飢餓之苦。因此,縱然「社會不同階層存在財富差異屬必然事實」是事實,但政府有可能做到「滅貧」。
若考生同意有關說法,參考答案如下:
.「相對貧窮」以同一地區的整體人口入息、資產和消費支出等作為指標,把相對較低生活水平者釐訂為貧窮人士。在此前提下,「滅貧」則較不可能做到,因為「社會不同階層存在財富差異屬必然事實」,貧富懸殊是全球各地都正面對的嚴峻問題,基本上沒有一個地區或國家沒有貧富懸殊,政府可以做的只有縮窄貧富懸殊,而不可能完全「滅貧」。
3. 此題屬建議類型題。題目要求考生想像自己為扶貧委員會主席,針對不同有需要群體,會最先推出甚麼政策來幫助他們。必須注意的是,由於面向整體社會,因此所提議措施必須能切合大多數人的需要和利益,不能只傾向小眾。參考答案如下:
.假設我是扶貧委員會主席,我會優先推出促進就業措施。在最低工資的保障下,若能幫助有需要人士找到合適的全職工作,他們便能賺取收入,每月的基本開支會得到保障,擺脫生活拮据的日子。
.假設我是扶貧委員會主席,我會優先推出學費資助計劃。所謂「知識改變命運」,透過資助有需要學生,他們便無需因學費問題而停學,可憑自身努力來考取學位,將來找到薪金理想的職位,爭取在社會「向上流」的機會,從基層跳升至中產,脫離貧窮行列。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延伸閱讀:
1. 《港劃貧窮線 窮人102萬》,香港《文匯報》,2013-09-29,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9/29/YO1309290001.htm
2. 《在職貧窮》,扶貧資訊網,http://www.poverty.org.hk/taxonomy/term/22
3. 《貧窮線》,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society/%E8%B2%A7%E7%AA%AE%E7%B7%9Alo/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