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特權法查發牌不可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12-07]     我要評論

林健鋒 經民聯立法會議員

 立法會的權力及特權條例,賦予我們極大的權力可以傳召任何人到場作證,以及索取涉及調查範圍的記錄及文件。如果我們得以善用,當然有助立法會發揮監督政府的作用;但是,如果特權法被濫用,後果將會十分嚴重。如果我們要將一些已經否決了的議題,不停分拆,不停更改字眼去再次討論,這樣,除了可以繼續炒作事件,又有甚麼實質上的意義呢?

 四個星期前,立法會經過近12小時的辯論,否決了引用《權力及特權條例》向政府索取免費電視發牌資料的議案;四個星期後,我們再次在立法會,辯論內容相似,但字眼不同的議案。連同內務委員會的討論,這次已經是立法會第四次討論應否以特權法處理發牌爭議。儘管有關議案前日再次在立法會遭到否決。可是,《權力及特權條例》這把尚方寶劍,應否適用於這次事件,我們又應不應該動不動就揮動這把寶劍,作為威嚇政府的工具,值得商榷。

 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從商業的角度來看,政府這次發牌,不單涉及香港電視,亦牽連到其餘兩間申請公司。它們都因為這次的發牌申請,向特區政府提交了大量的商業資料。可以想像,這些資料可能包括它們的財務資料、人手安排、業務發展、以及投資計劃等。

衝擊保密制度損害營商環境

 我們實在需要保密的制度。如果沒有保密制,試問哪一個商業機構還願意提交重要的商業資料,讓政府審議?如果今天還說遵守保密制,明天卻因為一些政治爭議,相關資料被迫公諸於世,試問,日後商業機構還怎會信任特區政府?

 再者,今次申請發牌的公司都是上市公司。在香港,上市公司的商業資料,特別是機密及敏感資料,都是依法受到保護。如果立法會在聆訊過程中,洩露了他們的商業機密,隨時會引發股市波動,可能會對投資者造成損失。到時,又有誰人來負責呢?

 雖然反對派議員今次提出的議案,字眼強調以特權法傳召王維基先生作供,以及傳召通訊局官員作供。可是,我們都應該知道,要調查清楚一件事,其實很難單憑一兩個人或者事件中一部分人的說法,便可以知道事實的全部。如果這次引用權力及特權法之目的,是希望透過部分人的供詞,將一些商業敏感資料甚至機密資料公諸於世,其實也是對保密制度的衝擊,我也不贊成這種手法。

政府已盡可能交代有關資料

 就今次的發牌事件,我聽到很多聲音。我明白不少社會人士希望政府可以改善發牌事件中的處理手法,但是,相關的官員已經進一步交代了增發免費電視牌照的準則及具體細節。實際上,政府在維護行會制度及不披露商業敏感資料的原則下,已經盡可能交代了有關決定的準則及理據。

 立法會的《權力及特權條例》,賦予我們極大的權力可以傳召任何人到場作證,以及索取涉及調查範圍的記錄及文件。如果我們得以善用,當然有助立法會發揮監督政府的作用;但是,如果特權法被濫用,後果將會十分嚴重。

炒作發牌事件毫無意義

 香港回歸16年以來,立法會曾經幾次引用特權法,就社會關注的事件進行調查。但是,本屆立法會會期只不過開始了14個月,但立法會已經先後多次討論應否運用特權法去調查若干事件。如果我們要將一些已經否決了的議題,不停分拆,不停更改字眼去再次討論,這樣,除了可以繼續炒作事件,又有甚麼實質上的意義呢?

 其實,現時社會上有很多議題,例如房屋問題、教育問題、人口老化問題,以至香港整體的經濟發展,也很值得我們去討論。倒不如,我們將時間及精力集中在這些議題上,總好於討論一些曾經被否決,而經過改頭換面後又不斷重複的議案。

 我想指出,我明白社會需要政府有更高的透明度,但是特權法這一把尚方寶劍,一旦出鞘,背後的代價實在太沉重了。

相關新聞
特首須愛國愛港 確保香港繁榮穩定 (2013-12-07)
特權法查發牌不可取 (2013-12-07)
施政報告應推動第三條跑道上馬 (2013-12-07)
政改討論需堅持法理基礎 (2013-12-07)
構築「絲綢之路」 中國有三大優勢 (2013-12-07)
避免走彎路 普選才能進入「大直路」 (2013-12-06) (圖)
廿四味:僭建與「曬馬」 (2013-12-06)
來論:反對派圖以「鍾氏公投」突破《基本法》框架打錯算盤 (2013-12-06)
維護法治是落實普選的關鍵 (2013-12-06)
解惑篇:提名委員會機構提名的唯一性 (2013-12-06)
「港人講普選」網上平台實屬搞搞震 (2013-12-06)
中央有誠意 港人有理性 依法普選可入「大直路」 (2013-12-05) (圖)
廿四味:反對派怕見家翁 (2013-12-05)
來論:普選已到「大直路」 臨尾甩轆太可惜 (2013-12-05)
政改啟幕即現美國影子 (2013-12-05)
「公民提名」是「僭建物」豈能不拆? (2013-12-05)
管見集:戴耀廷顛覆提委會 意圖一拍兩散 (2013-12-05)
蒯轍新著的恢弘格局 (2013-12-05)
李卓人是不折不扣的反中亂港死硬派 (2013-12-04) (圖)
廿四味:借女嬰慘劇挑撥兩地關係令人髮指 (2013-12-0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