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淵滄博士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在記者招待會上說:「公屋申請輪候冊有好些水分」他所形容的水分,是指那些年輕單身的申請者在申請的時候,因為收入低或零收入(學生),所以符合資格。五年後輪到他們時,就不符合申請公屋的資格了。
近年來,許多正在讀書的大學生都急於申請公屋,這些人本着「不妨申請」的心態填表申請,結果引起討論。有人建議大學生申請者該扣分,使他們的申請輪候時間加長;加長之後,他們大學畢業之後收入增加,也就不符合申請公屋的資格。
大學生申請公屋是否該扣分,支持與反對者都據理力爭,本文不想討論這個課題。只想指出:不論有沒有扣分,公屋輪候冊的名單依然不會減少。扣了分之後,可能絕大部分滿18歲的人全部加入申請公屋的行列,使到輪候冊的名單更長、水分更多。
公屋是福利不是權利,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則。福利只該提供給有需要的人。甚麼人有需要?那就是收入低的人。因此,滿18歲而仍然在求學的單身人士,應該完全不允許申請公屋。基本上這群人仍未獨立,仍然依靠父母的經濟支持來完成學業。如果我們抽走這批人,公屋輪候的人數會馬上下降。現實上,這批人搶着申請公屋,但從來沒有一名正在就讀的單身年輕人在求學期間獲分配公屋。既然配不到,何必將他們置於輪候冊上,製造假象、製造水分?
剔走正在求學的申請者後,房屋署應該開始正視香港社會越來越多單身人士申請公屋。我們不鼓勵單身人士申請,但是,社會環境製造大量單身申請者,政府不能不正視。否則,只會逼這群人入住非法、有相當危險性的「劏房」。
房屋署應該大量興建實用面積僅150平方呎的單身套房,附有洗手間的套房,但沒有廚房,不許明火煮食。然後,所有單身的申請者全部劃入這一類的申請名單。換言之,房屋署應該有不同的輪候冊,有家庭式公屋的輪候冊,有單身套房式公屋的輪候冊,向公眾公布輪候冊名單時,分成兩組數字,讓公眾知道更詳細的公屋輪候情況。
單身輪候冊的計分制度當然可以把年齡加入考慮,年齡增加可以加分。張炳良局長說得對,公屋輪候冊上有水分,不能反映真正有需要者的需求,我認為一定要加以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