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樹根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今年春節前,禽流感的威脅再次侵襲香港,政府急忙殺雞2萬隻,原先希望食活雞慶祝團年的市民難免失望;但更淒涼的卻是本地雞農,本來預備了幾十萬隻活雞準備農曆新年期間應市,以為可以賺錢過年,現在卻因為內地輸港活雞驗出H7禽流感病毒而被無辜牽連,禁止全港活雞交易21天。有雞農慨嘆,數十萬隻應市活雞,若要再等21天才可出售,不單賠了飼料費,更由「瘦雞變肥雞、嫩雞變老雞」,失去了市場價值,只可低價出售。一番心血卻換來賠本收場,難怪雞農如此氣憤。
開設第二個家禽批發市場
今次事件最受爭議之處,是本港現時只得長沙灣一個臨時家禽批發市場,所有內地雞隻和本港雞隻皆混雜在此處理。故內地活雞染病,將牽連本地農場的活雞也被迫禁售,可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有論者建議港府應汲取今次教訓,盡快開設第二個家禽批發市場,將內地雞與本地雞分開處理,如此則可以做到分流效果,不用「一方有病,八方受災」。可惜政府卻以「無地」為理由便推搪過去。
香港有千多平方公里土地,要覓地興建多一個家禽批發市場真的如此困難?事實上,我們不一定需要把家禽批發市場放在市區,可以嘗試在鄉郊地帶覓地興建,更有利於本地農戶運輸。況且現存的長沙灣臨時家禽批發市場已經「臨時」了近40年,過於接近民居,對市民構成一定疫症風險,也是時候要覓地搬遷。但筆者並不贊同兩個家禽批發市場地點太接近,以免增加交叉感染風險。
對於特首及高永文局長皆表示,香港人是時候反思是否仍然要食活雞。對此,筆者認為在符合安全和健康的大前提下,不應隨便放棄本港的活雞文化。港人每逢冬至春節、生日喜宴,皆嗜食活雞作為慶祝;而且不少食家老饕皆以活雞作為本港地道飲食代表之一。早前內地多次傳出有人在餐廳食活雞時感染H5或H7病毒,但香港卻從未發生因食活雞而感染事故,故筆者認為不宜一刀切全面禁止活雞供應,因為此舉不單影響本地雞農,更間接影響本港旅遊、飲食、運輸及零售業等等,茲事體大。
提高活雞質素 發展新式農業
要保存香港的食活雞文化,筆者認為政府可以由提高活雞質素的方向出發。現時香港註冊雞場皆以全密封式運作,全部雞隻皆有接種最新型號疫苗,且受法例嚴格監管,故自08年以後再也沒有爆發過禽流感;而且相對內地供港雞場難以監察而言,香港飼養雞隻的地方衛生及環境更佳、雞種質素更高,實有能力建立起一個高增值的活雞供應市場,讓港人、內地同胞和海外旅客皆有信心在港食新鮮雞;如此則既能保留傳統食活雞文化,也能創造一門經濟產業,從而惠及各行各業。雖然高局長認為一日在港飼養家禽,一日都難以避免要面對禽流感風險,但就幾率而言,本港爆發禽流感的幾率一定較內地為低,實無需一刀切全禁兩地活雞。況且,本年度的施政報告第44及45段也指要「檢討現行的農業政策」,「漁農業只要朝高技術、多元和可持續方向發展,應該大有可為」。若特首一方面口講要發展新式農業,另一方面卻摧毀本來有優勢的高質素家禽養殖業,無異於「葉公好龍」。
俗語有謂「年關難過」,本地雞農原本希望藉農曆年活雞銷情暢旺之時,小賺一筆過年,現在卻遭受無妄之災,有可能經濟頓入困境。就此,筆者希望政府能體恤雞農無辜受害,盡快研究是否作出適當及合理的賠償,以及提出協助措施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至於那些從事活雞相關行業的人如街市雞販、運輸司機、雞場工人等,面對21日禁售活雞令,亦可能面臨經濟困境,這方面政府亦應研究援助措施,向他們提供必需協助。
另外,現時發現有病毒的只有內地雞隻,若稍後證實本地雞隻安全無虞,政府應研究是否讓本地雞農恢復輸出本地活雞,一則保障雞農的生計,二則可以排除數十萬雞隻囤積在本地農場可能引發的疫症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