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浩
入行多年,這一年是經歷最多、成長得最快,也算是工作得最開心的一年。經歷過不獲發牌,繼而發展流動電視,鐵定七月一日啟播,這種過山車式的起起跌跌,我的人生、我的工作,從未如此精彩過。有了這番經歷,人自然成長了,眼界也比以前開了,而更重要的跟合作團隊的關係緊密了,終於能一嘗工作所帶來的愉快和喜悅。
由創作意念、構思、故事大綱、分場,然後到正式的劇本出台,全由編劇一手包辦,再由導演操刀負責拍攝。編劇跟導演其實就等同父親及母親的角色,但鑑於編劇是創作源頭,導演不是一開始就有份參與,單看劇本從文字上的理解,未必會完全明白掌握,所以兩者間的溝通相當重要。
以前也曾提過,有些導演從來不喜歡跟編劇溝通,於是編劇有編劇寫的,導演有自己的拍法,隨時地刪改劇本,演員又有自己的一套演繹方式,製成品變成不倫不類。即使有些導演會跟編劇一起覆劇本,但偶爾總會遇過一些「大導演」,喜歡肆意批評、挑剔,甚至踩踏劇本。
這次合作的製作團隊,有的是經驗老到,有的則是初挑大樑,但都非常尊重創作。試過有副導演看完劇本之後,靜靜地拉我到一邊,跟我說:「唔好意思,我看完劇本之後,我有少少意見,希望你唔好介意......」原來對方發現我在劇本上用錯了一個字眼。我當然樂於接受其好意,而且還要多謝對方善意的指正,否則到出街時給網民或記者批評,豈不更糟。
其實編劇從來不是不肯接受他人意見,絕對不是唯我獨尊,只是希望在表達意見時,加上一份尊重。跟導演覆稿時,也試過因為搵景或拍攝困難,有製作人員提議在劇本上作出一些調動,我嘗試向他們解釋創作原意,他們明白了之後,就馬上決定不要更改劇本,寧願再想辦法去解決拍攝問題。這就是溝通的好處,我相信這也是合作的基礎。
除了導演之外,如今我們還有機會跟攝影師、燈光師接觸,還要跟形象設計緊密合作,我開始感覺到編劇再不只是一個獨立的部門,而是整個劇組、整個團隊中的一分子。以前劇本從來不會落到攝影、燈光手足的手上,今天縱使依然有部分攝影師不愛看劇本,但如果他們願意的,他們絕對可以從劇本的第一集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集,直至看到「全劇完」這三個字為止。有看過《警界線》第一集的朋友,應該記得廖啟智、林嘉華在橋邊餵貓傾偈的一場戲,那場戲拍得蠻有氣氛,燈光師有莫大的功勞,原因就是他之前看過劇本,了解了兩人之間的關係,於是刻意在燈光上營造氣氛。
另外,近期接觸得最多的就是演員。過往不喜歡跟演員有太密切的接觸,因為不想給人有黐明星的感覺,亦曾眼見不少藝員,咖啡奶茶蛋撻送到監製房去,目的大家都好清楚,當然是希望能夠獲派一些角色。對於這些行為,我們心裡鄙視,幸好現在公司謝絕一切送禮。跟演員接觸多了,對於發掘演員的潛能有莫大幫助,就正如你認識一個人久了,對他的認知不再只是單一層面。同時,亦開始對演員有了另番體會,我們跟演員之間,不一定只有利害關係。演員是一種感情好豐富的動物,其實編劇都一樣,在某方面上,我們其實是同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