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翼民
蘇州靈巖山是江南一大佛教勝地,山上的靈巖寺建於南梁時代,已有一千五百餘年歷史了,兼之靈巖建寺之前是春秋吳國館娃宮遺址,尚有琴台、西施洞、玩月池、吳王井等古跡存焉。遙遙望去,山頂塔寺崢嶸輝煌,登臨觀賞,院落幽深、古意盎然。
靈巖名山名寺是我學生時代每年春秋二季遠足必去之地,偶爾乘船前往,恰逢春曉雨酥,船在淅瀝雨聲中穿過一座座拱橋,沿岸楊柳鵝黃嫩綠,梅枝疏影橫斜,拂簾眺望,曚曨中便見雨霧山巔殿塔飛簷挑角如仙境一般。到了高中年級,去離城二十餘里的靈巖嫌不過癮,就以此為中轉站,直赴更遠的天平、天池、穹窿、鄧尉諸吳中名山。但不管怎麼說,靈巖山始終是我心裡的最愛,庶幾就是故鄉最真切的代表。
闊別故鄉四十餘年,雖然與故鄉相距不過百里之遙,也經常與靈巖擦肩而過,但再次登臨靈巖卻是今年新春時節。當時到蘇州過完年,我說,這次無論如何要再上一回靈巖,舊地重遊。妻子和女兒女婿就一起帶着外孫投靈巖而去。幾十年不見,靈巖風貌大有改觀,主要是山下修了一片錯落有致的園林建築,把名山襯托得愈加秀氣。入得山門,則是風景舊曾諳,一條清磚砌成的山道一直迤邐引向山頂,這是著名的御道,因不是台階式而是斜坡狀,便於徒步攀登,也便於肩輿上山(一度絕跡的山輿恢復了),所以不足二百米高的山頂常人都能上得。
是日上山的遊客真是多,靈巖山管理方很顯大氣,不僅入山免收門票、進寺只收一元香花費(與一些動輒索要一二百元門票的景區不可同日而語),還沿途給香客們每人免費發送三炷棒香,祈盼眾人文明進香,休要弄得潔淨的佛門烏煙瘴氣。
在進山門處我四下尋尋覓覓,女兒問我尋找甚麼?我說,過去這裡多的是鄉人兜售自製的木製玩具,如杵臼、擔桶和灶具之類,那杵臼可是孩子們搗花生仁製果酥的用具哩,擔桶和灶具則是「過家家」的必備。這些玩具怎麼絕跡了呢?哦哦,想必時下高檔電動玩具五花八門,孩子們還會青睞這些木製的「土勞什」?不過有些「土勞什」還散發着活力,且不見沿山道而上,到處都是賣醃金花菜的村婦啊。
醃金花菜堪稱姑蘇的一款特色零食,初春季節風行於市。從前一開春蘇州的大街小巷到處都飄揚着村婦們「阿要醃金花菜--黃連頭」的叫賣聲,過去一分二分即可買得一小攤,現在則需三元五元啦,不過也值。村婦在一張巴掌大的白紙上放上一撮黃嫩的醃金花菜,再撒上點甘草粉,看着忍不住嚥口水,嚼之則既酸又鮮還略帶甜味,好不開胃!這是蘇州郊外農婦們的一項副業,隔年採集大田的苜蓿還有楝樹的嫩芽,醃漬裝甏,過冬即可出售,一季的生意收益可以抵全年的零花費用。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這零食,連成人也要應時嚐上一嚐--過年時油膩太甚,吃些粗纖維的醃金花菜既可順腸也能開胃。
女兒聽我介紹醃金花菜後立即躍躍欲試,要買來嚐新,我說同樣買醃金花菜,須挑光鮮乾淨的賣主,也許要衛生些吧。當女兒向一位裝束利索的中年婦人叫買的時候,此中年婦人竟然指示我女兒到那邊迎笑亭向一位老太太購買。我們都以為那阿婆大概是這位婦人的母親或者婆婆,一問,阿婆居然只是此婦人的村鄰,婦人動情地說,那位阿婆日子不好過,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都找着理由不肯贍養她,她只能自食其力苦度時日,每天都上山賣醃金花菜掙點兒開銷。他們一夥同村的賣主相約把最好的設攤點讓給她,也先把生意讓給她做,讓她多掙些錢,早些收攤回家。連日來,阿婆確是是最早賣完滿滿的一籃醃金花菜。她們這一撥同村的女人看到阿婆蹣跚着收攤下山,方始心定。中年婦人還說,顧客都是上山燒香拜佛來的,十有八九誠心誠意聽從她的指點,先去做那位老阿婆的生意。我一聽這位婦人的說辭,當即讓女兒去亭子處向阿婆買醃金花菜。女兒有些猶豫,怕中圈套。我說,都是誠心上山禮佛來的,善心可鑒,應該毋庸置疑。果然,進得迎笑亭內,一眼看去,阿婆周圍都是伸手買醃金花菜者。那位瘦弱的阿婆一邊做着生意,一邊連連念着「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