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涂國彬
最近港股市場上,對於某些國企央企的人事變動,股價有點反應,但從反應的速度和幅度,甚至維持的時間來說,都看得出,廣大投資者實在並不感到特別意外。雖然,短期內,事件肯定影響投資者對其他國企、央企的投資情緒,見諸於無論是去年或今年的股價,曾經一度急跌的表現,都在在說明了投資者情緒上的轉變。
有趣的是,有關事件,不同於某些分析師的主觀判斷,其實絕非一般所謂的單一事件,而且牽涉到整體中國經濟開放改革。三十多年前至今,工程浩大,過程中偶有沙石,在所難免,正如領導人所說,「以往較易做的改革已完成,目前去到改革的深水區」。而一般人都可以意會到,其中一樣較為難處理的,正是國企央企的體制改革。
市場力量決定資源配置
真正關鍵是,中國新領導人上場後,自去年起的反貪腐執行得用力,從三中全會的訊息很清楚,就是市場力量是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若此目標達到,則一定改變與國企央企有關的千絲萬縷的既得利益關係。
以此觀之,上述的事態演變,並非單一事件的偶然發生,而是可以預期的一連串事件的一部分。換言之,從投資者的角度,這在短期是政策風險,但中長期卻是投資者應該一早已意料到的事,並無太大的驚奇。
反貪腐長遠利提升股東價值
至於股票的長遠投資價值,說到底,最終要看行業競爭和經營績效,以至資產的運用能力,原則上不應有影響。但由於不少國企或央企或紅籌公司的生意,本質上與人脈網絡有關,所以短期內有打擊,畢竟影響能否得到某些生意項目的機會,但長遠來說,若成功反貪腐,將改變某些不良的企業文化,主要是高管對公司資源的不合理消費使用,這將有利於長遠的股東價值提升。
不過,有關改革肯定不容易,真正釜底抽薪的,是要真正信任市場,假如市場上的價是真正的價,沒有面和底之分,沒有灰色地帶,則沒有空間去貪腐。
但即使不計既得利益者的負面反應,也要考慮,過往不少管制的存在。某程度上,正是缺乏對於以市場解決問題的信任。一方面固然是大刀闊斧的,從三十多年前尚未開放改革的地方,選對了路,但另一方面,也只能靠摸着石頭過河,試一試,看一看,過程中也怕出亂子,與外邊接軌也有時風險不易控制。
對於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場經濟改革,目前去到這關鍵一步,大家當然樂觀其成。希望可以再堅持一點,繼續挺下去,而不是半途而廢。但箇中困難,不足為外人道,寫文章和作評論的易,真正做決策的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