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 沈建光
央行近日公佈了最新一期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與市場對於當前中國經濟整體偏悲觀的看法有所不同。央行報告中傳達的情緒似乎並沒有情況危急之擔憂,但考慮到當前惡化的高頻數據以及不斷惡化的微觀實體感受,筆者堅持對於當前經濟運行差於預期的判斷。同時認為,央行報告也有一定穩定市場信心之意。
房地產市場或決定今年經濟走勢
當然,仔細研讀報告,也不難發現一些新的提法,值得注意:首先,房地產市場或將成為決定今年經濟走勢的關鍵。其次,通脹壓力尚不足為慮,工業生產領域通縮值得擔憂。再有,降準不僅是應對短期內經濟下滑與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諸多矛盾的積極舉措,更是未來發揮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作用的內在要求。正如筆者在文章《全面降準勢在必行》中提到的觀點,過去30年央行貨幣政策工具應用更多地倚靠數量型工具,價格型工具的應用相對弱之。而伴隨着對市場化改革達成的高度共識,以及當前一些經濟金融體系的矛盾現象出現,這一狀況實際上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刻。
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空前加快,由供需決定資金價格的時機已愈加成熟,通過行政手段控制資金供給方,利率價格信號必定難以發揮,資金緊張之下,實體經濟更難免受到傷害;第二,當前表外業務的發展過快,金融風險空前加大,不僅源於部分監管缺失,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表內業務監管過度;第三,伴隨着存貸差的縮減,當前20%的準備金率或已超出最優準備金率的理論值;第四,相對於國際上其他國家,當前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過高。
注重防範金融風險高於保就業
最後,宏觀政策調整需要更加注重防範金融風險,其意義某種程度上要高於保就業。實際上,決策層對於當前經濟下滑局面未十分擔憂,很大程度上由於當前就業市場尚且穩定。然而,在筆者看來,就業指標其實具有滯後性。一般而言經濟下滑階段,企業率先採取的是減產而非裁員來應對,一旦出現大規模失業,經濟狀況必定到了十分危急的時刻,宏觀政策或許也已經過了最好的應對時機。此外,伴隨着中國劉易斯拐點的到來,近幾年中國就業市場實際上也已經出現了新的跡象,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富足轉為不足,勞動力工資逐年上漲超過GDP增速,在這一背景下,就業指標的敏感性也在減弱。
與之相對,金融風險的重視程度需要加大。例如,當前房地產市場遇冷,不僅會影響到上下游企業,更會對金融系統造成衝擊。比如,過去五年中國信託業實現了高速增長。截至2013年底,管理資產規模達到10.91萬億,其大多信託貸款又集中於房地產、政府融資平台等較高風險領域,一旦宏觀經濟與房地產市場開始周期性下行,信託貸款業務也蘊含着較大風險。
此外,在銀行信貸活動中,房地產作為普遍使用的抵押品,其價格波動也會影響到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一旦房地產價格下跌,那麼銀行資產負債表中以房地產為抵押品的貸款質量就必然下降,提升銀行不良貸款率。有報道稱,當前銀行抵押品中有80%為房產,可想而知,在房價下跌之時,這部分風險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如此看來,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差於預期,風險不容小覷。宏觀政策需要有所作為,特別是從貨幣政策的角度而言,央行減少數量控制,特別是適時降準確有必要,這不僅可以為緊張的流動性提供支持,平緩利率期限結構,降低長端利率風險溢價以緩解實體經濟面臨的資金壓力,更重要的是在貨幣政策工具轉向發揮價格型工具的背景下,有利於消除供給制約,緩解價格工具失效的矛盾。
除此之外,筆者建議淡化75%存貸比的考核,即便受制於《商業銀行法》,短期內75%的存貸比取消不切實際,但可以考慮擴大存款額的計算範圍,延長考核期限,如半年考核或者一年考核均是可行之策。總而言之,在經濟下行風險加大、通脹尚且可控之時,筆者認為,未來貨幣政策應該改變過緊的局面,並通過降準、淡化存貸比考核等引導政策轉向價格型工具,這既有利於穩增長的實現,也有助於促進市場化改革,可謂一舉兩得。(原文較長,本報有刪節)■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