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周四凌晨美國聯儲局公布議息會議的結果。資料圖片
涂國彬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一直以來,筆者非常提倡要分析金融市場,必須以全球的資金流動為念,通盤全局觀察。事實上,今時今日財金資訊相當發達,對比以前,如今的資訊成本是大大減小,要接通各地的資訊網絡,按理應該方便省時得多。
擇善而從 致勝關鍵
然而,說到底,這種資訊科技帶來的好處,在先進社會中,大家都掌握。結果是,公平競技的金融投機活動,本質上沒有一點改變。但既然資訊比以前更流通,則一般人除了在量方面擁有更多資訊,更有必要從質方面消化更多資訊,把不必要的多少排除掉。在資訊爆炸的年代,這一點才是致勝的關鍵,畢竟一天的時間有限,但資訊以指數式增長,怎樣從一大堆數據和原始資料,甚至是經過整理的報道或二手資訊中,找出真正有用的東西,應該是最重要的。
這一點,有必要回歸到最基本,就是從最根本的問題上着眼。例如,執筆當日是周四(1日),香港是公眾假期,內地亦是五一假期。當日凌晨美國聯儲局公布議息會議的結果,沒有一絲意外,大家從財經報道能看到,是所謂一如預期,聯儲局決定把量化寬鬆的每月買債規模,再度縮減100億美元,如無意外,今年內可以完全停止這種量寬活動,以便日後的加息周期開始。此外,有關經濟活動的展望,並沒有太大的意想不到,大概還是投資者的預期範圍內。
值得留意,財經傳媒的焦點,顯然是要盡快公布相關訊息,當中必須有各種分析。例如解讀一番,聯儲局所說的,與公布前外界的想法,可有出入,若有,不同之處為何,等等。對於媒體而言,這就是重點所在。但這只是從量的角度,希望報道分析夠快夠新夠真,但對於投資者來說,正如上文所說,這還不足夠,因為質量沒有保證。何以見得?
細閱分析 小心判斷
簡言之,大家不難從不同渠道,以幾乎與聯儲局公布消息一刻,同步接收資訊,旁及各種比對資料。不過這些資訊是否可靠,具體應用是否合理,最終還得由身為傳媒受眾的投資者去判斷。舉例言之,最關鍵的一個問題,上述所謂與預期相符的減買債金額,又與外界想法一致的經濟前景展望,其參考對比的標準從何而來?
正如筆者不只一次在本欄分析,一般來說,財經媒體的對照,應是某些所謂業內的分析師或經濟師的估算,以其平均數,或取其主流範圍,作為外界的預期。然而,這種由個別所謂專家的評估,真的可以等同於外界預期嗎?
不錯,推而廣之,另一種想法自然是方向完全不同的,就是不以少數人的意見為主,改以市場押注者的真金白銀為主。不過問題卻在,市場每天有不同的供求改變,價和量均在變,即使正如本港時間周四凌晨一樣,金融市場看似平靜無甚大變動,但真的可以就此說是對聯儲局所說無反應嗎?抑或其實已有相當反應,只是其他因素抵銷了?說到底,關鍵在於怎樣知道和怎樣驗證,若無法解答這一點,則資訊優勢只是量的增加,非質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