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嶺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美國重返亞洲,頻頻煽風點火,有意深化和利用中國與東南亞個別國家的矛盾,借南海問題制約中國。其實美國很可能因此惹火上身、因小失大。
中越之間圍繞着領土主權與南海資源開發等問題的博弈已持續多年,小的衝突與摩擦時有發生,但通過雙方的外交努力,地區局勢並沒有出現大的升級,雙邊關係也處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5月2日,越南主動挑起事端,干擾中國企業在中國西沙群島近海的正常鑽探作業。中越在海上對抗中發生撞船事件,但雙方都有意管控危機,避免事件升級。而5月7日美國助理國務卿拉塞爾抵達越南訪問後,事態發展迅速改變。
有了美國官方明確表態「撐腰打氣」,越南不僅明顯提高了對抗中國的調門,召開記者會將事件大肆渲染炒作,煽動反華情緒,還「變本加厲」,先是加派船隻到現場騷擾,後變相縱容國內針對外資企業的大規模打砸搶燒活動,最終釀成了多名中國公民死傷的惡果。從中越的一個普通的外交糾紛升級到爆發流血衝突,美國因素的作用顯而易見。美國有意深化和利用中越矛盾,將其作為南海問題上制約中國的重要棋子,但很可能對美而言出現三種因小失大的情況。
因「小算計」而失了「大道義」
這一事件讓中國民眾看清了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真面目。美國政府總是不斷宣稱,亞太再平衡旨在分享亞洲發展紅利,強化同盟體系,維護地區秩序,並非為了「遏制中國」。但在東海、南海問題上,美國頻頻煽風點火,激化矛盾,尋找再平衡的戰略抓手。亞太地區沒有因美國的戰略關注而更加和平穩定,反而因美國對地區熱點問題的介入和利用而變得危機四伏、動盪不安。亞太「再平衡」戰略實施之前,亞太地區基本穩定、地區一體化快速推進、新興經濟體不斷湧現,被譽為全球政治的重心和世界經濟的引擎。如今,亞太地區的經濟一體化被打亂,地區國家矛盾叢生,這裡被很多學者稱為「最有可能使一戰重演的地區」。這種狀態是美國亞太「再平衡」所孜孜以求的結果麼?
因「小戰術」而失了「大戰略」
金融危機之後的美國,經濟發展緩慢、國際信譽受損、國家形象大打折扣,民眾的戰略信心也遭受重創。奧巴馬打着變革的旗號上台,力圖消除危機弊病,重振經濟實力。當時,歐元區危機持續、中東北非「革命」風起雲湧,唯有亞太繁榮穩定「一枝獨秀」。奧巴馬將關注點聚焦亞太,希望借助亞太、特別是中國的發展紅利推動國內經濟復甦,本是明智的發展戰略,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美國對政治、軍事領域的投入過多,對經濟發展的關注太少,平衡牽制中國的內容過多,促進美自身發展的成分太少,造成了戰略的「異化」。美國一系列挖牆腳、穿小鞋、扯後腿的小戰術屢屢奏效,但離最初的大戰略目標已越來越遠。
因「小棋子」而失了「大棋局」
中美之間本沒有任何主權爭議或是領土糾紛,但美國對中國周邊領土、海洋權益爭議問題的過分介入使中美關係蒙上了陰影。美國的亞太戰略本意是利用小國投棋布子,減輕國內軍費開支縮減的壓力,利用整合同盟體系,「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收益」。然而,由於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方向感存在偏差,這一戰略更多地被小國利用,成為其手中大國平衡的工具。第三方因素正日益成為制約中美關係發展的障礙。有的國家有恃無恐,在熱點問題上更加強硬,使矛盾激化,美國惹火上身,不得不被盟友的利益綁架。有的國家借助「中國威脅」在對美外交中提高要價,為自己牟利,美國若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後果只能是被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