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理
「佔領中環」為求催谷622「公投」,臨時在原來三個「公民提名」方案上增加一條新題目,並且在投票安排和勝負解讀上不斷搬龍門。輿論批評,「佔中」公然在「公投」上屢搬龍門,不但說明「公投」只是一場自編自導自演的政治鬧劇,更暴露「佔中」對「公投」結果缺乏信心,才要不擇手段造假。輿論認為,「佔中公投」對於落實普選有百害無一利,溫和反對派不應糾纏於「公投」,應務實與中央商討政改。
《星島日報》社評認為「佔中公投」加料難掩氣虛,「『佔中』發起人不惜偏離原本設計的程序,臨時『僭建加料』來提供額外選擇,同時打告急牌,希望發揮凝聚『泛民主派』支持者的作用。新加入供表決的議題,是如果政府方案不符『國際標準』讓選民有真正選擇,立法會應予否決。增設這個議題的背後盤算,是如果成功吸引眾多市民投票支持,就會形成一股力量,在日後立法會辯論政制發展方案時,對『泛民』議員產生綑綁作用。不過,何謂『國際標準』,概念含糊空泛,整個『公投』議題偏向一方,暴露了其為『佔中』造勢多於反映民意的本質,愈來愈趨近一場簽名運動。至於十萬票的門檻,更是一個極度保險的虛招。『佔中』三子不肯明言是否不達這個目標就洗手不幹,只說會道歉和『退修』,思考運動方向與個人角色,為自己留下很大的彈性餘地。至於為何是十萬票,三人沒有提出任何國際標準和理論基礎來支持這條分界綫。」
「公投」加料難掩氣虛
《頭條日報》社評則指「公投」方案只有「A餐」必然冷淡,「這次『公投』安排,負面批評不絕於耳,是不爭的事實,原因是從多個普選特首方案中揀選三個的過程,先參考國際法律專家意見,但標準欠清晰,及後由二千五百名支持『佔中』者投票,結果推選『人力』、『學界』和『真普聯』三個方案,全部包含『公民提名』,其他溫和派方案均遭摒諸門外,令到所謂『公投』,變成小圈子閉門造車,自編自導,卻要市民透過『公投』,給予認同。這種取態,與大部分市民欲落實普選的願望相違背,對於『公投』,三中選一,其實等於無得揀。『佔中』三子打『開口牌』,以十萬人投票為『公投』的成敗指標,可能作最後努力,呼籲更多市民投票,也可能是為自己設定下台階。不過,由於這次『公投』引起社會極大的反彈,預料將難以吸引社會人士廣泛參與,出現反應冷淡的局面機會極大。」
《明報》分析文章則指「佔中」搬龍門加劇內部矛盾,「不論激進或溫和『泛民』,也有人認為新增一條問題,反令『民主派』內部再現矛盾。前者擔心,若最終市民只就政改原則投票表態,不投票支持任何『公提』方案,會令溫和派解讀成市民不支持『公民提名』。至於溫和派亦有微言,若在政改方案表決時,棄權票多於『公提』方案得票,只會是『佔中』『意見接受、態度照舊』的局面。工聯會黃國健預計,『泛民』在解讀棄權票將陷入另一場無休止爭論。他認為『泛民』與其蹉跎歲月,『若再玩6.22,玩完後對議價能力無幫助』,不如『直接埋枱與中央傾』。」
《頭條日報》署名文章批評,「『佔中商討日』、『公投日』,都由三名學者發起,抱有的想法好理想好崇高,他們好似效法希臘城邦式民主,辦幾場討論大會,理性討論,由比較積極的參與者選出三個可行方案,然後交由廣大群眾投票選擇。理想好高,但回到現實搞搞吓變晒味,在投票選方案時,規則訂得不好,遭到激進反對派突襲,可供市民選擇的三個方案,只剩下較激進的方案,較溫和的方案全部出局。......『佔中』三子見三個方案都比較激進,沒有選擇性,怕市民唔參與,形成唔到聲勢,於是加入棄權選擇。但有記者問,如果出現好多棄權票,是否反映選出的方案,也不是大多數市民支持的?他們的答案係唔會理會棄權票,總之得票最多的方案,就係市民支持的方案。『佔中』發起人戴耀廷補充,棄權票有多個詮釋,難以掌握投棄權票者的立場。即係話,投棄權票未必代表棄權。曲可以等如直,高見也。」
取消「佔中」 共謀政改
《星島日報》分析文章指「佔中公投」只是一場政治鬧劇,「其實,『佔中三子』的言行都已經相當直白,意思就是無論如何,政改方案都一定要有『公民提名』元素,而且新增問題後,不難發現『佔中』運動有三大『邏輯』:一為否決所有沒有『公民提名』的方案,二為不接受沒有『公民提名』的方案,就是不合乎『國際標準』,立法會應該予以否決;三是即使大部分人不支持投票日的三個方案,都不會影響他們推動包含『公提』的方案,『佔中』仍然會繼續進行。現時重看整個『佔中』運動的局面,出現了相當古怪現象,激進派逐步逼走『溫和民主派』,他們提出的溫和方案,亦在上次『大商討日』悉數被踢走,三選一變成『無得揀』或『焗揀』。『六. 二二』投票時,無論是選哪一個方案,甚至三個方案都選不落手投下白票時,都不會影響局勢發展。」
《頭條日報》署名文章認為「佔中」已被激進派佔領,發起人不如取消「佔中」,「出師未捷宣佈失敗是痛苦的,但對『佔中』發起人而言,若他們對香港民主運動仍有熱情,容許『佔中』在『公投日』後因投票人數不足而宣告夭折,也許是下策中的上策。『佔中』從開始策劃到今天,在在反映發起人對政治形勢的判斷失準,徒有熱情,但政治謀略和能量都不足,結果是運動遭激進派騎劫,事實是激進派會佔領『佔中』,早為應可預料的事,唯一令人較意外的發展是『佔中』被佔領得這麼早,這麼快。香港需要的是『溫和泛民主派』,『佔中』發起人對本地民主運動仍有熱情,實應放下面子,與『溫和民主派』商討如何重新整合,為民主發展下一步找出路,這才是上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