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汶羽 民建聯人力事務副發言人、觀塘區議員
近日,筆者路經一間新裝修的連鎖快餐店。未裝修前,大致上都有三位職員負責收錢賣票的,但裝修後卻只有一位職員收錢賣票及加裝了四部自動賣票機。另一方面,早前出席一個公共機構的活動時,他們介紹一個新的產品,是炒菜的機械,它懂得「拋鑊」。有了這部機械後,一位廚師便可同時煮好幾個餸,變相又可以減少員工的開支。
在未有最低工資立法前,社會上都曾經出現一些聲音,表示最低工資立法後,機械便會逐步取代勞工,勞工的需求便會減少。這個現象實際上是慢慢出現了,因為勞工的成本上升了,令機械出現的替代價值增高了,亦帶來了較高的誘因去發明及引入更多的機械。
最低工資立法後幾年,看似對勞工沒有多大影響,是因為這幾年香港的經濟持續向好,勞工需求因經濟上揚而增加的效應大於因最低工資立法而減少的勞工需求而已。近日,社會有人提出要限制自由行的旅客,減少旅客數量。自由行的減少,會減少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業的發展減慢會出現連鎖效應,特別是零售業及飲食業。而在這兩個行業中,大部分勞工都是貼近最低工資水平的員工。
「自由行」與最低工資看似沒有多大關係,但實際上兩者是環環相扣的。自由行數量的減少,會令香港經濟增長能力減低,從而減低勞工需求。在這情況下,最低工資對勞工的負面影響將會呈現。
當然,通脹上升令最低工資有需要向上調整,但最低工資向上調會加劇了各行業的成本,最終會轉嫁到香港市民身上,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管理費持續上升。
因此,最低工資委員會在未來調整最低工資水平時,要充分研究香港目前及短暫將來的經濟情況,要小心把握清楚狀況。最低工資水平調整是影響整個社會狀況的,千萬不能好心做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