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左起:周聯僑、蔡金華及郭偉強籲勞處加強監督力度,保障工人基本安全 。楊曉霞 攝
香港文匯報訊(實習記者 楊曉霞)短短半年內,本港發生16宗嚴重工業意外,其中12宗為致命意外,牽涉重型機械操作問題,情況未有改善,反而更趨嚴重。香港工會聯合會和香港建造業總工會,昨日再召開記者會,談及建造業意外事故頻生的問題。他們呼籲勞工處增加人手以加強監督力度,保障工人基本安全權利。工聯會職業安全健康委員會主任蔡金華表示,勞福局局長張建宗提出建造業需要增聘人手,但礙於近年建造業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導致有意加入建造業的年輕工人卻步。
重型機械操作意外頻生,包括上周四剛發生的吊臂貨車伸縮臂突然脫落致死個案,導致又一個家庭破碎,令人惋惜。今年2月11日,沙田一建築地盤亦有29歲燒焊工人慘遭一支半空突然鬆脫的大型鐵管當場擊斃,遺下妻子及一歲兒子。蔡金華指,「每遇一宗工業意外,就會對一個甚至多個家庭造成很大的心理創傷和經濟壓力。」
造成意外的原因包括機械缺乏維修、操作不當、工人缺乏專業訓練、監督不力等問題。機械缺乏維修保養,容易造成吊臂鬆脫、斷吊鏈等潛在危險因素。多個工人因為機械細節部分出現問題,才遇上意外死亡。甚至有工人在作業過程因不夠專業,不懂得保護自己,無法及時避開機器「襲擊」。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聯僑表示,「有些僱主為了省錢,由內地或其他歐美國家買入二手機械,質量沒保證,更容易出事,對工人來說很不利。」
郭偉強盼重型機械維修增抽查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郭偉強認為,勞工處近日增加的17位職業安全主任並不足以應付本港多項大大小小工程的巡查。在制度已較為完善的情況下,他認為增聘人手以加強抽查重型機械維修保養最迫切。「不可以認為工程多、意外難以避免,就讓工傷合理化,對潛在危險掉以輕心,這樣對打工仔不公平。」
很多僱主擔憂建造業缺乏人手,希望輸入外勞。2013年3,201宗工傷,已導致約1,600個人手空缺;而且如果工傷賠償不夠,工傷家庭需要申請其他社會福利以支撐家庭支出,最後增加的也是社會負擔,政府責無旁貸。郭偉強表示,若僱主和政府部門能有效保障工人作業安全,減少工傷,就不需要面對這問題。
周聯僑倡引入重型機械退役期
周聯僑建議政府參考內地做法,引入重型機械退役期,規定有關機械使用年限,不要讓僱主有機可乘,把機械「一路用到尾」。政府亦應撥出更多資源,提高安全宣傳工作,邀請工傷家庭成員現身,為在職工人講述因工傷造成的創傷故事,警醒工人加強自我保護意識,避免悲劇。
蔡金華冀工傷問責制度化
蔡金華認為,目前對於大判的懲罰不足以阻嚇他們。除了外判商應負責工傷事故外,亦應有相關法例規定大判刑事責任,令工傷問責制度簡化,避免多方卸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