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名人薈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嚴歌苓:從讀書人到寫書人


放大圖片

超強颱風「威馬遜」的狂風驟雨絲毫沒有減退香港書展的熱度。當天嚴歌苓的講座現場極為火爆,逾千人前來爭睹其風采。

一身素色連衣裙,黑色高跟鞋,時尚、幹練是她給人的第一印象。剛剛落座,這位率性幽默的女作家就打開了話匣子,講述了自己從讀書人到寫書人的心路歷程。

《拜倫傳》塑造了我「鐵一般的意志」

嚴歌苓說自己很「幸運」,因為她生活在一個「讀書是一件特別自然的事」的家庭。祖父是留美博士,家裡「四壁都是書」,4歲時她會很自然地打開一本《唐璜》,雖然還不怎麼識字,但是書裡的插圖和愛情故事,讓她懵懵懂懂地一頭就扎進了讀書的世界。

最初那幾年,她形容自己的狀態是「嚼不爛就生吞下去」。比如《安娜.卡列尼娜》裡的愛情,比如《紅樓夢》裡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小心思,是年幼的她還讀不懂的。她只是覺得「有趣,很有味道」。

真正對她的價值觀產生重要影響的閱讀,是在她從軍時。13歲時,她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文工團,從此開始了15年的從軍生涯。幼年時她將文學閱讀當成「理所當然的事」,到了軍隊卻面臨着文學的斷糧。「平常只能讀讀《毛澤東選集》,閒下來時總覺得缺點什麼。」

嚴歌苓隨後講起了自己「桃樹林偷書」的故事。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發現部隊桃樹林後面的倉庫裡有很多外國小說和人物傳記,由於長期閒置已經變霉發軟。她就和戰友一起,先把書綁在腿上,再用寬大的軍褲遮住,一路小跑偷回宿舍裡。

「當時印象最深的是《拜倫傳》,可以說這本書塑造了我的意志。」嚴歌苓說。在她看來,拜倫擁有「鐵一樣的意志」,是一個為理想戰鬥一生的勇士。正值花季的嚴歌苓就告訴自己:「我不可以被任何人控制,也沒有任何事情是我做不到的。」直到現在,每一天她都會堅持坐在書桌前創作,每一天也都會產生「前一天不能預期的故事片段」。

嚴歌苓說,就像跑步,經歷了一個累得快要死掉的狀態後,大腦會分泌各種興奮的多巴胺,這種狀態是「狂喜」。小時候我們知道甜是好的,長大後就要學會吃苦,苦中作樂,才是種極致的快樂。

「寫書人最脆弱,每寫一本書都要崩潰兩三次」

從《少女小漁》、《天浴》到《金陵十三釵》、《陸犯焉識》,嚴歌苓可以稱得上是目前中國少數高產、高質、涉獵度廣泛的作家。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榮獲了國內外各種重要文學獎項的她,卻經常在寫書時「充滿着不自信」。

她說,創作者是最脆弱的,在寫作過程中總會遇到極端黑暗的階段,很多時候會「想撞墻」。幾乎每次寫作時都會有兩三個階段,覺得整本書都是敗筆,自己已「江郎才盡」。「我總是跟我的先生一邊喝紅酒一邊哭訴,絮絮叨叨地說我怎麼可以寫得這麼差。我還會拿出以前的得意之作比如《白蛇》、《扶桑》出來看,然後再全盤否定正在進行的創作。」嚴歌苓說。

根據她的小說《陸犯焉識》改編的電影《歸來》此前不久正在熱映。嚴歌苓表示:「這是我花了最大心力去完成的創作,寫作時也最痛苦。」

這部作品是以她的祖父為原型,並參照另一個老人在監獄裡的故事。為了寫好祖父,她思考了20多年,一次又一次去主人公作為右派被禁錮的流放地青海去訪問,跟監管人員交談,還一次次往返於主人公流連的華盛頓、上海去體驗生活。

然而,等到編輯催着交稿時,她依然惴惴不安,還是有種「要燒掉書稿的衝動」。交稿前一天,她又通讀了一遍,還是感覺「糧草不足」,又苛刻地刪除了10萬字。「2%的原型,加上98%的創作,要揣測祖父的心理變化和情感狀態,這個對我來說真的太難了,總覺得一不小心就會滑脫自己的控制。」她說。

讀書,能讓你找到「避難所」

「每天有一段時間,你把社會上煩心的事情忘掉,專心地讀一本好書,你就找到了避難所。」嚴歌苓說。

在她看來,讀書人最自由,因為他會有跟自己獨處的空間,會有一個世界讓他在裡面去遐想,把大量的寂寞時間化成珍貴的自我世界。

從1989年開始,她一直在國外生活。美國、非洲、台北、柏林......跟隨着他的外交官丈夫,幾乎每過兩三年她就會換一個國家去生活。嚴歌苓開玩笑地說,有時感覺自己是一個「吉普賽人」。

每到一個地方,她會做一個率性好奇的食客,也會遊覽當地的名勝古跡,還會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然而「讀書、讀好書」永遠是每天的精神功課,她一日也沒有荒廢過。對於「好書」,她的定義是「你沒有想過取得回報的,能沉潛身心的,就是好書。」

「李嘉誠說過自己從來不看小說,不看『沒有用』的書。但我卻要說,優秀的文學作品永遠能夠滋養人心。只要長期浸潤其中,你的氣質會大有提升。」嚴歌苓說。 (新華社)

相關新聞
嚴歌苓:從讀書人到寫書人 (2014-08-09) (圖)
Q&A 嚴歌苓 (2014-08-09) (圖)
李敖父子 剖白寫作歷程 惋惜優雅的民主政治消失 (2014-08-02) (圖)
設計「智」識周2014空間與感官緊緊相扣 (2014-08-02) (圖)
上海作協副主席孫甘露:互聯網對閱讀影響並非完全負面 (2014-07-26) (圖)
讀書無禁忌 (2014-07-26) (圖)
先鋒派小說簡介 (2014-07-26) (圖)
孫甘露簡介 (2014-07-26) (圖)
詩書畫論 駱恆光 (2014-07-19) (圖)
詩畫家駱恆光簡介 (2014-07-19) (圖)
「舊產品」及「未來產品」間的創新空間 (2014-07-19) (圖)
不朽舞者 王仁曼 母女兩代傳承芭蕾精神 (2014-07-12) (圖)
香港管弦樂團駐團作曲家林丰 (2014-07-12) (圖)
張曼娟告別象牙塔:「香港一直是個引導我的情人」 (2014-07-05) (圖)
本土多媒體創作人的「運動創想」 (2014-07-05) (圖)
香港中國畫研究院院長夏椿亞:永遠都在追尋故鄉的荷花 (2014-06-28) (圖)
原鄉的荷花感悟 (2014-06-28) (圖)
夏椿亞簡介 (2014-06-28) (圖)
近年首開個展之感悟 (2014-06-28) (圖)
放眼藝術素質的培養 (2014-06-2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薈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