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學生探訪柬甫寨收容嚴重傷殘的孤兒院和學校學生情況。 校方供圖
城大廖淑貞推義工計劃 港大林君翰帶學生修復村落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大學校園固然是傳承及創造知識的地方,而學校以外大千世界同樣都是一個「課室」。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廖淑貞看準「社會」這個教室,過去9年來於校內推展義工計劃,讓學生學習助人自助精神,近年計劃更積極走出香港,如到柬埔寨等偏遠地區服務當地弱勢社群。該計劃每年獲多達1,600名學生支持,當中約三分一為城大的非本地生或交流生,同時推動不同背景同學共融。另專研內地農村城鎮化的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林君翰,則帶引學生參與內地村落多個修復及活化項目,體驗建築於真實世界的影響。二人都憑卓越的教學表現,成為今年度教資會傑出教學獎得主。
教資會昨日舉行2014年傑出教學獎頒獎典禮,表揚八大院校教學表現卓越的老師,今年3名得獎者每人將獲得50萬元獎勵,主要用於教學上。其中城大廖淑貞為促使學生從社會服務中培養公民責任,2005年起推出「城青優權計劃」統籌他們參與不同的義工服務。目前計劃每年吸引1,600名本地及非本地生參與,為20個不同類型的社區機構提供總數逾兩萬個小時的義工服務,獨特的教學法令其獲獎。
「用腳」做決定 學生主動參與
廖淑貞受訪時分享指,年輕人「用腳」做決定,很高興計劃能夠引起學生興趣服務社會,學生甚至願意主動籌辦義工活動,在班房以外學習,例如曾經有人組織300名同學在同一個夜晚到全港160個地方統計本港的無家者。
近年更有服務項目走出香港,如柬埔寨探訪收容嚴重傷殘的孤兒院和學校,有學生連續兩年服務之後,眼見當地學童的需要,故自發籌錢為學校聘用一全職教師一年、翻身學校操場地面及購買課室用具等,反映學生自發建立的人文關懷。
廖淑貞指,現正計劃與4所大學合作,開放「城青」計劃予其他院校的大學生參與,並鼓勵學生自主針對不同服務對象提出和設計服務內容,藉此幫助他們自我成長,喚起對不同社會問題的關注。
着重「體驗教學」 學生走出課室
同獲傑出教學獎的港大林君翰着重「體驗式教學」,結合平日課堂上教授的知識,帶領學生走出課室,體驗真實世界的建築是怎樣的一回事。專門研究內地農村城鎮化的他不時讓同學參與及主導內地的建築項目,遍及陝西,江西,貴州,海南,湖南和廣東等地鄉村,例如近年在貴州紫雲縣加入綠化元素修復及活化古橋。學生透過與當地工廠合作,生產鋪橋的磚塊,甚至要親自動手鋪磚和植樹以完成整項工程,成功為當地居民重新提供新的公共空間。
林君翰又提到,去年參與雲南省一項建築項目的經歷令他印象難忘。當時他和65名學生計劃為一少數民族的村落設計及興建一座觀景台,最終用了6天時間,在工匠的協助下在學校正門入口處建設了一個外形時尚的觀景台,供當地人乘涼和休憩。
另一得獎者則是來自嶺南大學的中文系、翻譯系教授及哲學系兼任教授鄺龑子。鄺龑子以「學生如何學得最好」取代「教師如何教得最好」作為教學原則,平日教學着重互動和引導學生學習,而非單向地灌輸學生知識。
他表示,除了「授業」(教授知識)外,「解惑」(解決疑惑)都是教師的職責,自己早年在美國及於嶺大教書時,都喜歡與學生探討人生各種問題,其中在美國時曾與學生在零下10度的雪地上討論人生,令他很難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