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孔珍是一子之母,認為港大作為亞洲屈指可數的知名大學,是進行研究的好地方。 梁祖彝 攝
本港的大學教研並重,在國際享負盛名,是不少外籍人士認識中華文化的最佳地方。來自歐洲的孔珍(Selena Dramlic)是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的三年級博士生,曾遠赴鄭州及南京學習普通話,雖然香港未必是其認識中華文化的第一站,但卻是她進一步摸索中國思想史的最重要一站。
首看故宮 立志懂「中」
今年32歲的孔珍已是一子之母,曾於歐洲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elgrade)修讀與中國文學與文化相關的本科及碩士課程。一個偶然的機會,令她對中華文化產生興趣。她憶述在1997年,當她還是高中生時首次到訪北京,「當時我只會說『你好』,到了北京,第一次看到故宮,被中國傳統文化深深吸引,很想學會讀、會說、會寫中文,學會中國的一切!」
於是,她在2004年遠赴鄭州,學習普通話一年,「以前(在歐洲)沒有說普通話的環境,本來以為自己學懂普通話,但到鄭州後,才發覺他們並不明白我在說什麼,所以要學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化,一定要在當地逗留一段時間。」後來,她在2007年又到南京師範大學學習一年,並邂逅了其丈夫。
為了更進一步學習及研究中華文化,她選擇到香港大學的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修讀現代中國研究博士課程。
孔珍解釋,香港背靠內地,交流頻繁,而港大作為亞洲的知名大學,是投身研究的好地方。
孔珍專注研究中國思想史,她表示,在港大學習3年,對其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有深遠的影響,現在的她已懂閱讀繁體字,「我現在會寫、會說、會看,可以看很多中文材料,方便我撰寫論文。」
重看《飲食男女》 明飲食文化
在內地及香港生活數年,對她理解中國不同的傳統文化也大有幫助。她舉例指,由著名導演李安執導的《飲食男女》把中國烹調藝術融入家庭倫理之中,是其最喜愛的電影之一,「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並沒有太大感受,但當我在內地及香港生活過一段時間,對於中國文化有了初步認識,再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才明白飲食文化在中國的傳統與現代文化中,原來別具意義。」 ■記者 鄭伊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