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南北直通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處處機遇:因獎學金來港 為經驗留港


放大圖片

■林文婧獲頒政府獎學金來港升學,畢業後於一所國際船運公司任職管理培訓生。鄭伊莎 攝

不少獲頒政府獎學金的非本地學生畢業後選擇遠走高飛,但另一邊廂亦有人留港工作,貢獻香港。有過來人在港就學短短數年,已對香港產生濃厚的感情;亦有人認為,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機遇處處,只要抓緊機會,留港累積工作經驗,亦能為未來發展「鋪路」。

獎勵激起為港出力決心

來自桂林的林文婧去年修畢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後,現於一所國際船運公司任職管理培訓生。5年前,林文婧憑着優秀的內地高考成績與出色的面試表現,獲中大取錄,並獲頒政府獎學金來港升學。來港初期,雖然本港的文化、生活習慣、校園生活均有別於內地,令她一度難以適應,但經過漸漸的磨合,她開始習慣香港的生活步伐。

「因為有獎學金,我才可以來港讀書,感到好幸運!」她稱這份獎勵激起她想為香港社會出一分力的決心。因此,她閒暇更積極參與義工服務,探訪獨居長者,「多與長者溝通和相處,能夠了解上一代人的生活和想法,對香港也增加了認識,亦提升了歸屬感......香港是一個充滿愛的城市,這裡是我的第二個家。」畢業後,這份「情意結」令她決定留港工作。她又認為本港機遇處處,未來數年會留港累積工作經驗,再作規劃。

離開不捨 留下摸索

同樣是去年畢業的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內地生寧艾倫,現於一所國際會計師樓任職審計師。來港數年,寧艾倫說:「慶幸可以來港讀書,這是很好的決定。」她稱來港數年間除了增長知識,通過參與不同的活動,更能鍛煉出成熟的處事技巧,亦因而萌生對香港的喜愛,「如果要離開,實在不捨得,倒不如留在這裡工作,摸索自己未來的路要怎麼走。」她又指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充滿機遇,能夠通過工作與更多有社會經驗的人士交流,拓展視野,進一步裝備自己,能令未來的發展更具優勢。 ■記者 鄭伊莎

相關新聞
非本地生獲「政獎」 四成離港留才難 (2014-09-04) (圖)
處處機遇:因獎學金來港 為經驗留港 (2014-09-04) (圖)
無可厚非:準英師金得獎者:留港任教 做法合理 (2014-09-04) (圖)
成效爭議:內地生離港有因由 (2014-09-04) (圖)
洋人中國熱系列:全球「中國熱」升溫 港最適宜洋生留學 (2014-07-10) (圖)
收生年增:10年非華語生收生升幅8.6倍 (2014-07-10) (圖)
與中結緣:博士生:港背靠內地 研究「聖地」 (2014-07-10) (圖)
趕潮流 港大韓語課報讀升6.5倍 (2014-07-10) (圖)
劍橋札記:考試過後 劍橋May Week盡興 (2014-07-10)
洋人中國熱系列:遊港傾心港文化 老美寧棄讀金融 (2014-07-08) (圖)
身在異國:融入滬生活 悟主動爭取 (2014-07-08) (圖)
細讀儒家:手機日讀《論語》 細味聖人智慧 (2014-07-08) (圖)
職訓局2萬學額 收生平均17分 (2014-07-08) (圖)
研資局批4項目 總額逾2億 (2014-07-08)
海外升學秘笈:又到放榜時 規劃升學路 (2014-07-08)
公大LiPACE育郵輪業新血 (2014-07-03) (圖)
260港生月中入軍事夏令營 (2014-07-03) (圖)
當局:若需求增或發新校巴牌 (2014-07-03)
中大社工「醫家庭」 赴深義診11年 (2014-06-26) (圖)
老師「半途出家」 教學不夠正規 (2014-06-26)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南北直通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