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港的大學教研並重,在國際享負盛名,是不少外籍人士認識中華文化的最佳地方。圖為港大校園。香港文匯報記者鄭伊莎 攝
楊凱里:中西合璧國際化 香江保存中華文化習俗
隨着中國崛起,在國際間的地位舉足輕重,全球掀起了一股「中國熱」,不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非華語學生亦紛紛學習中國文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本科非華語生數目佔67%,且申請反應踴躍,校方在新學年會擴大取錄人數。香港城市大學的中國文化中心,每年亦吸引近百名非華語學生修讀與中國文化相關課程。有學者指出,香港是華洋共融的國際大都會,但又長久保存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及習俗等,令香港在承傳中國文化上,有着獨一無二的優勢。 ■記者 鄭伊莎
中大中國研究中心副所長楊凱里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在推動及傳承中國文化上,本港的角色漸趨重要。他指,香港作為國際化城市,致力推行兩文三語,外國學生可以全方位學習中國語文、古代及當代中國文化;加上師生可以隨時到內地各省市交流,海外學者來港出席學術交流講座亦十分方便,這有利於香港營造多元化的文化學習環境,「香港是很獨特的,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同時擁有這些優勢。......不少人認為學習中國文化可直接到北京、上海等地方,但事實上,香港卻是一個更好的地方,很適合學習中國文化。」
非華語生申請按年增長
隨着近年「中國熱」不斷增溫,中大中國研究中心取錄的非華語學生人數亦按年增長。2013/14學年中心取錄了30名本科生,其中20人是非華語學生,佔近六成七。有見申請情況踴躍,中心在新學年的本科課程將進一步擴大取錄人數至50人;未來數年,若能增加教學人手,更可取錄最少80名學生,當中八成為非華語學生。至於碩士課程,在過去5年,非華語學生佔5%至21%。
楊凱里指,中心未來會加強宣傳,希望吸納更多海外學生,弘揚中華文化。就不少非華語學生的中文基礎未必能夠應付以中文上課,有見及此,該中心的本科課程「當代中國研究」會以英語授課,供外籍學生修讀。楊指,課程會由淺至深讓學生學習中國歷史、文化、社會及政治等範疇。
美生自學 正確排出中國歷朝
至於城大,於1998年已設立了中國文化中心致力推動中國文化。該中心的導師黃海濤表示,每年均有近百名非華語學生修讀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課程,當中不少人對中國文化有濃厚興趣,「在某次課堂練習上,一名美國學生在排列中國朝代的先後次序時,全部做對,令我們很驚訝,原來他在自學不同的歷史知識。」
不少外國學生向他反映,覺得香港是中西文化匯聚的國際都會,而深入認識後,會發覺香港與他們想像的很不一樣,「他們沒想過香港也承傳了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地將很多傳統文化、習俗也保存下來。」
他認為,本港的中國歷史文化氛圍獨一無二,經歷過悠長的歷史變遷,保留了不少別具中國特色的建築物、名門古宅、廟宇等,「例如逾百間廟宇,部分承繼了流傳已久的神話傳說,帶有強烈的中國特色。」讓外國學生大開眼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