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同一件事,態度不同,後果也很不一樣。有這感觸,事緣上月在西雅圖參觀了波音飛機廠,看這個全球佔地最大的廠房,怎樣製造巨型飛鳥。
波音開放給遊客看的,當然不會是機密的東西,不過生產民航客機的規模,涉及人員和技術繁複精密,還是令人目不暇給。不過我最有印象的,倒是那個女的導賞員。遊客每天都很多,其中也臥虎藏龍,好些人看上去都似是專業人士,問的問題也有水準。女導賞員手持一張小資料卡,上面很多數字,不過她翻看的次數並不多,大部分問題她都能憑記憶順利回答,而且有理由相信她不是信口雌黃的,因為很多數字和說法,都可以從波音公司的網站印證。
那天我認識了一個來自墨爾本的澳洲女子,是在礦業集團Rio Tinto負責安全事務的,拿了半個月假期,獨自去美國Montana州旅遊,順便去那兒的牧場學騎馬,途經西雅圖,便去參觀波音廠,我們就是在旅遊巴士上認識的。當我們跟着那個女導賞員在廠房下面的超長隧道走來走去,來回於不同的廠區參觀的時候,澳洲女子就提出了好些關於施工安全的問題,導賞員在隧道裡也邊走邊說了個故事。原來幾年前有個生產線上的員工,開工時戴着iPhone耳機聽音樂,不慎給耳機線絆倒,生出頗嚴重的意外,弄至下肢傷殘。
這種意外,在大部分企業,意外主角在拿到賠償後,多會離職和轉業;如果留下來,也會調去一些比以前差的職位。不過這事的主角剛好相反,他不但沒有因而失業,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和進修後,竟出任公司安全部門工作。以中國人的思維,他自己都其身不正,才弄至傷殘,又何德何能去叫其他工友注意安全呢?但從另一角度看,既然他身受其害,由他來跟工友講解安全之道,不是最有說服力嗎?這種思維方式,我覺得就是「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 的好例子,也佩服意外主角能面對自己的勇氣,把錯失化為引導別人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