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
如果在感恩節,一家之主的祖父或父親,必須要如電影《斷背山》中所描寫的動作,有板有眼地切火雞,而且這個位置不能被取代的話,那有甚麼動作,必然地是屬於母親的?
您可能會說餵哺母乳;這個當然。時下的職業婦女都愛實踐這個「天職」。毒奶粉不是唯一的原因,而是她們對當母親的角色比上一代都慎重、緊張。我認識的大學畢業生一當上了母親,不管多勞累,都視餵哺為重要的動作;即使在公眾場合,皆迅速地掛上圍巾,不經意地餵孩子,面無難色,理所當然。
那更何況是分食物的這個動作?天要下雨,孩子要吃,天經地義。現在餵哺的時間很長,有些年輕的母親哺乳到孩子兩歲,牙齒早就長齊了,還是要堅持。她們的大口袋裡都有分食物的較剪,到孩子要吃硬食物的時候,便見母親「井井有條」地把食物剪成碎條,分門別類,遞到孩子們跟前。這份動作不分年紀膚色、富有貧窮、疾病健康。
在日前一個聚會上,看着一位乳癌四期,因電療化療弄至再無食慾的母親,站在一張長桌側邊,搖動着日漸消瘦的身軀,把魚與薯條、熱狗麵包等食物,小心翼翼地剪成三份,分別送到看得發呆的小兒子和兩個女兒的盒子上。她珍惜着每個分配的動作,純熟穩健,矢志不渝。
我也曾見過一位八十三歲的母親,分配食物給她五十歲的兒子和媳婦。她的動作徐疾有致,將盒子和湯壺蓋上,再用膠袋裝好,打扎四次。如此的動作做上超過六十年了,沒有人可以喊停。她就這樣每天分這派那,蓋這掀那,蹲下站起的;我派故我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