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有一位唱歌老師對學生說:「香港沒金曲已久!」他分析原因是有經驗的音樂人離世或退下了,接班人未夠功力和努力,年輕的過於急功近利。
最近社會撕裂,有青年人對我說:「上一代總不支持,因為他們的香港是默默耕耘出成果的,只要努力就會有出頭......所以覺得和諧安定就是最好的。這一代不同,一切都是說機會與際遇,單靠勤力是沒用的......」我對他說:「勤力在任何年代都有用的,只在於是否夠耐力。『默默耕耘』便是耐力,沒有一個年代可以一蹴而就。」
有教授在一研討會問台下十五枱的嘉賓:「有多少人會供養自己的父母?」十四點五枱人舉手;他再問:「多少人相信子女會供養自己?」僅半桌人舉手。這反映出中年人多存孝心和感恩的心,知回饋父母,珍惜父母所給予的和自己所得的;對子女的付出,卻不求回報。這是愚昧還是同理心、愛心?
新成立的智庫,有人惡意批評成員平均年齡都達七十歲了。這說法實在莫名其妙,人生總有起跌,從中獲取經驗,故此多活一天智慧增長一天,仍活躍於社會活動關注民情的,必深具智慧,他們智慧的分享最是珍貴。他們的說話就如金曲,耐聽,叫人回味。
年輕人思考敏捷,有創意,是社會「未來的」棟樑,一直是社會所認同的。但時間是「未來的」,不是「現在的」。如果社會由入世未深、不經挫折、由幼稚園至今接觸的生活環境都是簡單校院的一群人去領導的話,只會流於空想,會有多危險!
所以社會不能缺少年輕人的敏捷和魄力,輔以成年人的經驗和智慧,互相欣賞,相輔相成。任何的對立和鄙視都是不成熟的。
十一月份是喝法國新酒Beaujolais的好時候,此酒是葡萄收成後不久飲用的,釀製期短酒味清新,像年輕人;但葡萄酒的年期越長便越醇,像老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