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生活語絲:我的父親母親


吳康民

母親和父親早已故去,而我和他們相處的時間也不長。母親在我十歲年幼時去世,和父親相處的時間也只有在泰國和香港的六、七年。但我仍然非常懷念他們,並捐資在我主持的學校設立紀念堂和紀念室。上月去汕頭把父親的骨灰龕移葬之際,見到父親的遺像,仍然熱淚盈眶。父親養育之恩永誌不忘。從報上看到一些子女弒親悲劇,或虐待父母親人的事例,真不知人間何世?

我的父親是位慈父,與他相處的時間,他從不打罵我,反而關心有加。既教我晨早做柔軟體操,又教我寫一些短文。我至今仍有晨早在露台上做體操的好習慣,就是繼承老父的教導,數十年一貫如此。至於從小喜愛寫作,也是老父親把着手教的。

母親因為跟隨父親參加革命工作,由父親被當年國民黨政府通緝,到在泰國又被當局逮捕並強制驅逐出境,含辛茹苦,難免脾氣有點暴躁。特別上世紀三十年代在香港的幾年,經濟十分拮据,有時連下鍋的白米都沒有。而有些寄住寄食的革命同志等着開飯,她更焦急得團團轉。我是童年無知兼頑皮,難免經常受母親打罵。但打罵之後,又摟着我哭泣。偶爾有幾塊叉燒肉上桌,她都讓給我和父親。今天回憶母親持家的辛酸,又是熱淚盈眶。心想今天她的子女,雖不是大富大貴,但總算是小康之家,可以奉養母親有餘。可惜母親不假天年,只因一場今天肯定可以醫好的傷寒病,便在三十八歲壯年早逝。

父親雖然活到九十二歲,但他解放後長年都工作和生活在汕頭,我只有偶爾在汕頭和廣州見他幾面。我的三個兒女都見過這位親祖父,並有合照。父親對孫兒都很感興趣,問這問那。父親愛護兒孫,這種感情是有遺傳的,我也十分愛護兒孫,特別是對於這位最小的四歲的小孫子。在本欄中我有許多次介紹過他。在結集成書的兩冊《人生感悟錄》中,都有他的照片。他日他長大了,應該記住我家的相親相愛的優良傳統。

相關新聞
百家廊:紅高粱與黑土地 (2014-11-24) (圖)
琴台客聚:略談幾個金庸學問題 (2014-11-24)
翠袖乾坤:金曲與醇酒 (2014-11-24)
跳出框框:工作自由化 (2014-11-24)
生活語絲:我的父親母親 (2014-11-24)
思旋天地:滬港通有待磨合 (2014-11-24)
網人網事:淘寶需要「淘寶」 (2014-11-24)
百家廊:服裝的品味 (2014-11-21) (圖)
雙城記:紹興許家 (2014-11-21)
翠袖乾坤:母親的動作 (2014-11-21)
古今談:「板蕩識誠臣」的典故 (2014-11-21)
方寸不亂:非常教育 (2014-11-21)
演藝蝶影:諾布爾與《海達.珈珼珞》 (2014-11-21)
此山中:港版《慾望號街車》 (2014-11-21) (圖)
百家廊:寫詩和煲湯 (2014-11-20) (圖)
琴台客聚:好男人為何成為珍稀動物? (2014-11-20)
翠袖乾坤:村上這棵春樹 (2014-11-20)
海闊天空:年輕韓流文化 (2014-11-20)
七嘴八舌:世界會變 (2014-11-20)
隨想國:朋與友 (2014-11-2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