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大明湖邊的鐵公祠。本報山東傳真
韋夏寧
坐落在大明湖畔的鐵公祠對濟南人來說並不陌生,但是說起鐵公祠的主人--鐵鉉,就沒有多少人熟悉了!鐵鉉不是濟南人,也算不上是響噹噹的歷史文化名人,為什麼濟南人卻願意為他在本地而且是聞名天下的大明湖畔建立祠堂祭祀?這要追溯到六百多年前明成祖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了!鐵鉉,河南鄧州(今南陽)人,素以機智敏捷、善決疑獄、剛毅果敢著稱。他還在太學讀書時,就勤奮好學,通讀經史,成績顯著,憑借自己的實力被選為禮部給事中,後來升為都督府斷事,負責審理疑難案件。由於聰明果決,處事明斷,辦案公允,深得太祖皇帝朱元璋的賞識,親自為他賜字「鼎石」,寓意國之棟樑,國之基石。1398年朱元璋去世,由長孫朱允炆繼位,是為明惠帝(建文帝)。惠帝即位後為了鞏固帝位和政權,從建文元年(1399年)開始,聽取齊泰、黃子澄等大臣的建議,便決定採取削藩政策,以削弱日益壯大的藩王的力量。在各藩王中,燕王朱棣的勢力最大,當然不願失去藩王的地位,便打着「清君側」的旗號發兵南下,實際上是要奪取他侄子朱允炆的帝位。歷史上也把這場戰爭稱為「靖難之役」。建文二年(1400年)泉城陷絕境,「靖難之役」進入了第二年,李景隆六十萬大軍兵敗白溝河,獨自逃往德州,各地守城官兵聽說大軍敗退,皆望風而逃。當時鐵鉉正督運糧餉到臨邑,碰到從前線退下的參軍高巍。由於濟南是北平通往南京的交通要衝,守住了濟南,也就守住了南京。兩人便商議,一同撤至濟南,與盛庸等人一起誓守濟南。而燕王朱棣也乘着大破李景隆的銳氣,率兵攻到濟南城下,並把濟南團團圍住,連續發起猛攻,志在必得。朱棣原以為濟南也會很快就投降,可是久攻之下,竟未得手。燕王心急如焚,於是便派人將書信拴在箭上,射入城中,希望鐵鉉能主動投降。城中有個叫高賢寧的儒士,看了燕王的書信後,便寫了一篇《周公輔成王論》,射到城外,意思是要讓燕王學習周公,輔佐幼主。燕王看信後大為惱火。而三個月已經過去了,濟南仍是久攻不下,還時不時遭到鐵鉉派兵出來偷襲,再拖延下去,後勤補給就會出現問題。燕王很是氣惱,為盡早攻下濟南,便決定決水灌城。城中人聽到灌城的消息後,大為恐慌。為了安撫軍民心,鐵鉉決定將計就計,誘殺朱棣。主意已定,鐵鉉讓守城的士兵故意晝夜哭泣,表現出十分害怕被水灌的樣子,又挑選了1,000多人出城詐降:「因為朝中奸臣當道,大王您才冒死奮戰,為社稷分憂。我們都是太祖皇帝的子民,而您是太祖皇帝的兒子,我們願意歸附。只是我們東海的老百姓向來不喜歡兵戎相見,看到您大軍壓境,以為是來攻殺我們的,沒體會到大王安定天下的本意。懇請大王先將軍隊撤退到十里之外,然後單騎入城,我們一定夾道歡迎。」燕王一聽面露喜色,馬上下令停止攻城。以前,燕王幾乎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許多城池都是不戰而降,從未中過計。他以為濟南也會這樣,完全沒有想到這是鐵鉉設下的圈套。他騎着駿馬,帶上幾名護衛,準備進城接受投降。城門果然大開。守城士兵見到燕王前來,便齊喊「千歲」,燕王見此情景心裡十分高興,便按轡向城門走去。剛到城門,一塊千斤重的鐵板忽然落下,剛好只砸在燕王的馬頭上,如果再稍晚幾秒鐘,燕王恐怕要命喪黃泉了。燕王這時才知中計,馬上換上隨從的一匹馬,掉頭就跑。埋伏在橋邊的士兵想要拉起吊橋,切斷燕王的退路,但倉促之間未能將吊橋拉起,燕王才能死裡逃生,撿回性命。回營後,惱羞成怒的燕王遂下令士兵日夜攻城,非要拿下濟南城不可。由於炮火猛烈,城牆多處被毀,大有很快失守之勢。鐵鉉又心生一計,便命部下造了很多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主牌位,高高地懸掛在城牆上。這一招果真見效,燕王見到父皇的靈牌,便不敢再向城上炮轟了!在圍城了三個月之後,濟南仍然攻不下,燕王無心戀戰,只得北退,濟南解圍。後來,鐵鉉在大明湖內大擺宴席,犒勞有功將士,惠帝朱允炆也升鐵鉉為山東布政使,後又遷為兵部尚書。有了前面的教訓之後,燕王朱棣不敢再犯濟南,延緩了燕王進軍的步伐,也保護了文化名城免受兵火蹂躪,保持了濟南經濟文化持續發展的潛力。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再次進入山東,他接受了以前在山東連遭失敗的教訓,繞過防守嚴密的德州、濟南一線,取道山東河南臨界一帶,破東阿、汶上、鄒縣,直至沛縣、徐州,在靈璧大敗南軍後,突破淮河防線,最終攻佔金陵。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自立為帝,改年號永樂。鐵鉉在淮南被俘。朱棣親自審問。忠誠的鐵鉉一直向着朝廷,大罵朱棣無道。憤怒的朱棣命人割下他的耳朵、鼻子,煮熟後塞入他的口中,並問他味道如何?鐵鉉厲聲回答:「忠臣孝子之肉,甘甜如蜜,流芳千古!」朱棣氣得要命,對鐵鉉進行千刀萬剮。但鐵鉉仍不屈服,死時37歲。鐵鉉死後,朱棣下令把他的屍體放進油鍋,燒焦後想讓他的屍體面朝上,身體向外,做出朝拜的樣子,但無論怎樣,都做不到。朱棣又下令拿十餘根鐵棒夾持着他,使他面朝大殿方向,並猙獰地笑着說:「這回你得乖乖朝拜我了吧!」語未落地,油突然沸騰起來,濺起一丈多高,那些拿着鐵棒的侍衛的手都被燙傷,丟下鐵棒趕緊逃走,屍體仍反過身背朝上,就算死了鐵鉉也不願朝拜朱棣。鐵鉉死後,其父母被發配到海南,長子充軍,次子充為官奴,妻子和兩個女兒被送到教坊當軍妓。對鐵鉉反抗朱棣之舉,歷來有不同的評價,如有的就批評他是維護封建正統,是「愚忠」的一種表現,但像鐵鉉這般能做到寧死不屈,忠貞不二,也屬不易。1952年毛澤東到濟南休假時,經過鐵公祠,也說:「鐵鉉這個人很有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