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輝
大約是1986年,有一天跟一班老朋友在西貢碼頭集合,一起乘搭街渡,來到久違的小島--鹽田仔,在小島上尋尋覓覓,那天我們都在找房子,其後我寫了一篇文章,題為《假日鄉村人》,二十八年後重讀,真是有恍如隔世之感了--小島有如劫後重生,而當年一起到訪小島的友人,有兩人已經不在人世了。
《假日鄉村人》是這樣的:我們竟然煞有介事的,在一個田疇荒蕪的小島上找房子。我們在城裡忙碌了六天,第七天來到一個美麗而荒僻的小島,一起站在教堂前的草地上,夢想在小島上生活,還認認真真地開着玩笑,分派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有神父、教師、廚子、區議員,還有人提議辦一份油印的報紙。
然後,就開始找房子了,好像真的要在小島上定居--離開一個擠迫熙攘的島,到另一個只遺下一些老人留守空屋的島,建立新的生活秩序,開闢背叛文明的夢土。我們看了一幢又一幢空置的房子。我們在興高采烈的時候,本來也心裡明白,開得再認真的玩笑,也只是玩笑而已,但想來可不全然是鬧着玩的,我們大概都這樣想:一個星期的第七天,一個月的第三十天,或一年的最後一個星期,等等,總之是一些可以暫時離開城市的日子,來到小島,有一幢自己的房子,做一陣子假日鄉村人。
後來我們才發覺,假日鄉村人也得要解決最基本的生活條件。我們發覺,一幢有露台的村屋,瓦頂下拉了一塊大膠布,那是一幢漏水的房子了;屋𥚃當然沒有現代化的廁具,弄一個化糞池,要花好幾千塊錢;牆壁的灰水已整塊整塊的剝落,住進去之前,至少要剷平斑剝的牆身,掃上油漆。
做一個假日鄉村人也不見得容易,我們開始考慮交通問題,然後又考慮房子的保養問題,再然後是許多其他的問題、問題、問題。我們都喜歡這小島,我們都喜歡崗上的教堂,喜歡淳樸和善的島民,喜歡深淺層疊的山色:喜歡這喜歡那,依然覺得,假日鄉村人不易為,問題、問題、問題原來壓倒了喜歡、喜歡、喜歡,畢竟都是在囂鬧的城市裡活了半生的人呢。
接載我們來到小島的船家大嬸說:「我才不要住在這裡,這裡有什麼好?」小島的年輕人都跑到城裡去了,只留下老人留守空房子,一位老婆婆說:房子也曾出租,他們把房子弄得烏煙瘴氣,以後再不租給外來人了。
那是1986年,鹽田仔的年輕人都往外發展了,島上有很多荒廢了的房子,也有好一些城市人到那裡找房子。二十八年匆匆過去了,昔日一起到鹽田仔找房子的友人,有兩人已先後辭世了,第一個是李國威(1948-1993),第二個是也斯(1949-2013)。當日一起到鹽田仔找房子的,還有誰呢?都記不起了,依稀記得好像還有李家昇、黃楚喬、羅貴祥等。此外,還有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