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盈慧
三四年前,每次出街,一天到晚上總看到路上很多人遛狗,那時便直覺聯想到嬰兒之所以出生率下降,一定與獨身的狗主和婚後寧願養寵物都不要孩子的夫婦有關;可是打從龍年開始,湧現一陣望子成龍熱之後就改變了,遛狗的人漸漸比之前減少,現在滿街都是剛滿一兩歲在學走路的小孩,不止假期如是,就是平日每三十分鐘,等閒就看到七八個,最近還有些父母抱一個拖一個,不消說,一個是龍,一個是兔了。三年抱兩這麼偉大的場面,過去十年就不曾出現過,如果說出生率沒有上升,就真的令人大惑不解,難道帶孩子的,都不是本港居民?換言之,連新移民都不是,如果是新移民,有了三粒星身份證,也應列入港孩出生率,生育率怎會下降?
而且有趣的是,那些小人兒,總是男的多,女的少,平均十個男的,才見一個女孩,醫術科技無論怎樣發達,沒可能生男生女都由他們父母決定吧。
可是更有趣的是,面書報紙副刊近年還掀起一片親子熱,很多不同類型作者都有意無意談到自己的寶貝,那些作者家中的寶貝,幾乎都是女不是仔,有些甚至家有三四千金,年齡大都十至十四歲左右,有人說文人大多生女,這話不管有無科學根據,今日看來也不算誇張。就算不是文人,幹文職工作的,相信家中也多千金吧,要不然,說不定十年前香港「風水」早就陰盛陽衰,才導致那麼多女兒出生。
可不知人口普查處有沒有認真統計過,打從二零零零年開始,是不是很多家庭一索得女,養着比男孩子數目更多的十歲到十四歲的女孩子。
真是這樣的話,滿街看到數目眾多周歲的小男孩,連同那些十四歲左右的女孩子,便不由有個離奇的聯想:二十年後,男孩女孩都長大了,到了適婚求偶期,由於年齡相等的異性不多,會不會因此盛行姊弟戀,何況這現象已漸見於今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