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國
吃過石花菜嗎?或者,聽過石花菜的名字嗎?也許吃過而不知道那就是石花菜,也許看過和聽過而不知那就是石花菜的別名。不過,生活在沿海地區的人,多數應該看過和吃過。因為石花菜是生長在中潮帶和低潮帶的岩石上的一種海藻,是紫紅色或深紅色的,但經過熬煮成膠狀,可以凝結成為瓊脂。
在香港,夏天時吃過大菜糕嗎?在台灣的炎熱天候裡,有吃過菜燕,或者石花凍和洋菜凍嗎?這些清涼的食品,淋上檸檬汁,涼沁沁的,美味而爽口。是的,這些名稱不同的食物,就是用石花菜來熬製而成的。
石花菜因為產於海礁上,所以充滿海水的腥味,要製成美味可口的大菜糕,必須經過多次的浸泡和曝曬,反覆用淡水來清洗去腥,而顏色亦會變成象牙般的白色。
石花菜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被食用了,郭璞的《江賦》裡稱之為石華。在《南越筆記》中叫做草珊瑚,這個名字最美了,也最能形容其形狀和顏色。最不美的是在山東和遼寧一帶,稱為雞毛菜和牛毛菜。雞毛還有點美感,但牛毛美嗎?江蘇人最直接,就叫它做海草;福建人則以其顏色來命名,叫做紅絲;台灣人以前叫它做鳳尾,也帶着美感。這種紅色的美,卻意外地經過曝曬和清洗後,變成透明的白色,想不到吧?
為什麼在寒冬時節會想起炎夏的消暑食物石花菜?皆因躲在被窩裡讀《澪之料理帖》時,其中一章的標題是「八朔之雪:透心涼心太」。是的,在江戶時代的日本,就已經用石花菜來做成長條形的「心太」,也就是我們整塊的大菜糕了。而「心太」再經過冬日的曝曬成乾燥狀後(據說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忘記吃而放在室外數日),再放進鍋裡溶煮製成另類的「心太」時,江戶人給它一個名字,叫「寒天」。江戶人還特別發明一種筒狀器具來壓製條狀的「心太」,器具名叫「天突」。
想起來了吧?原來你早就吃過石花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