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盜採者打出一個個礦洞,使得山體滿目瘡痍。 網上圖片
山體已滿目瘡痍 當局將展開嚴打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晉、李茜茜 昆明報道)雲南省龍陵縣2004年發現黃龍玉,引起玉石界的極大關注,也拉開了黃龍玉價格瘋漲的序幕。隨之而來的是眾多投資客雲集龍陵,甚至開始大規模的私挖濫採,有的時候私採者人數超過萬人,山體被挖得滿目瘡痍。目前,龍陵縣已經採取強硬措施,並將進行集中整治行動,嚴厲打擊處理各種私挖亂採黃龍玉礦石行為,同時健全礦山管理體制,確保黃龍玉資源的管理規範化、常態化、長效化。
自2004年發現開始,龍陵黃龍玉的價格一路飆漲,市場前景看好,吸引了眾多當地村民、外地投資客紛紛上山挖掘黃龍玉石料。
利益驅動 私採不絕
從事20餘年玉石雕刻的龍陵縣黃龍玉協會的副會長林霖鈴告訴記者,自2004年黃龍玉面市以後,由於黃龍玉的價格評估沒有專業的機構,所以黃龍玉的價格也經歷了幾番起伏。林霖鈴介紹,黃龍玉面市初期的市場並不走俏,「當時很多當地的村民還並不熱衷開採黃龍玉,因為一卡車黃龍玉毛料的價格至多就是幾千塊。」但這樣的情況在2009年被打破,黃龍玉一躍成為市場中所有玉種裡最昂貴的玉。
「2009年以後,有很多廣州、浙江等地的老闆來龍陵收購黃龍玉,當時是村民們開採得最瘋狂的時候。」 林霖鈴告訴記者,就是那個時候很多經營黃龍玉的老闆一夜暴富,因為貧窮,當地的村民也開始為了一轉手就能賣到幾千甚至幾十萬的黃龍玉開始瘋狂開採。
瘋狂開採 重挫生態
由於開採玉石者不具備專業知識,往往是哪個地方挖出玉,村民都一窩蜂地湊上去。據央視記者2010年用攝像機記錄下來的情況顯示,在小黑山主礦區,山內一度支着數以千記的藍色帳篷。當地村民把一段河道圈起來後,用抽水機抽乾水,就開始挖掘黃龍玉。山中,一個盜洞接着一個盜洞,有的盜洞甚至長達百米。
如今,龍陵縣的黃龍玉石料逐漸減少,當地政府也加大了打擊私挖濫採的力度。但正因為石料越來越稀缺,也讓不少投資客鋌而走險。龍陵黃龍玉主產地小黑山東南角的團坡村村民介紹,目前上山私採黃龍玉的,外地人多,本地的不多;洞開得多,挖到的不多;貼錢的多,賺錢的不多。於是,盜採者開始四處打洞,很多時候,洞挖得很深,也發現不了黃龍玉的蹤跡。就這樣,盜採者在山體上打出一個個礦洞,整個山體被挖得滿目瘡痍,致使當地的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從事黃龍玉雕刻多年的林霖鈴,對黃龍玉有着特殊的情感。看到村民瘋狂開採後滿目瘡痍的山體,林霖鈴表示很心痛,「黃龍玉的過度開採其實不利於黃龍玉產業的健康發展,而且這些村民獲得的只是利益鏈的最小部分。他們卻把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給破壞了,是很可悲的事。」
制定條例 依法護玉
其實,一直以來,龍陵縣乃至雲南省就不斷加大黃龍玉的資源保護,打擊非法開採。為進一步規範黃龍玉的開採,2014年12月24日,雲南省出台了《雲南省龍陵黃龍玉資源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並於2015年1月1日起實施。此舉意味着雲南黃龍玉的保護與開發已步入法制化軌道。
《條例》的出台,除了能有效遏制黃龍玉私挖濫採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外,對於黃龍玉的市場也會起到一定的穩定作用。為此,林霖鈴表示,《條例》的出台能夠有效地促進龍陵黃龍玉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也能讓當地的村民真正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此外,為了保護和合理利用黃龍玉資源,龍陵縣建成了亞洲最大的黃龍玉公盤交易中心,規範黃龍玉交易市場。同時建立了礦山管理體制和利益分配機制,開創了內地珠寶玉石礦山利益分配機制的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