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迎黃金發展機遇 冀進軍全國百強
去年9月份出台的《國務院關於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安徽省會合肥市要建設成為與南京、杭州具有同等地位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三大副中心之一。同時,《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合肥要建設成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並打造國際化都市區。合肥市長豐縣南與合肥主城區相融,北與能源大市淮南緊依,是合肥建設長三角副中心城市、打造國際化都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長豐縣緊緊圍繞「進軍全國百強縣」的奮鬥目標,在產業發展、城鄉建設、改善民生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就。2014年,長豐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3.5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10.5%;財政收入35.5億元,增長12%;規上工業總產值702億元,增長1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6.9億元,增長14.3%,其中工業投資220億元,增長12.7%;城鎮常住居民、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4400元、12450元,分別增長10%、12%。今年,該縣將繼續緊扣「穩發展、優結構、轉方式」的主線,以發展工業經濟、統籌城鄉建設、改善民生事業、深化改革創新等為着力點,加快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突出工業主導 推動產業轉型
2014年,長豐縣全年規上企業新增25戶、達357戶;產值超億元企業新增26戶、達190戶,完成產值佔規上產值的70%以上,大企業支撐作用明顯。同時,該縣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新增17戶、達59戶,全縣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產值150億元、同比增長32%。
今年,長豐縣繼續堅持「工業強縣」戰略,將制定工業提升工程實施意見,完善工業發展扶持政策,加強工業調度與服務,促進工業經濟平穩較好發展。其中,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方面,該縣將以傳統優勢產業為主攻方向,實施龍頭企業培育工程,推動產品升級換代,促進企業向大型化、智能化、高端化發展。同時,加快發展新興產業,該縣將重點扶持50戶高新技術企業、30戶專精特新企業轉型升級,確保全年新增規上企業20戶以上、億元企業10戶以上。
此外,該縣將進一步推動農業現代化和三產多元化。長豐縣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油料生產百強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設施草莓生產第一大縣。目前,該縣全縣草莓種植面積突破20萬畝,已建成10公里草莓採摘觀光長廊。該縣蔬菜生產面積亦超過18萬畝。2014年,長豐全年糧食生產總產突破62萬噸,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全縣165家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突破210億元。
嚴把項目源頭 做好「增量轉型」
2014年,長豐縣項目工作成效明顯。組織開展產業招商、定向招商、顧問招商,全年招商引資到位省外資金226億元,增長7.2%;新引進超億元項目41個,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11個、超10億元項目3個,總投資55億元的華南輪胎項目、8億元的伊利乳業二期項目成功落戶,重大工業項目引進實現新突破。同時,該縣474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35億元,59個省「861」項目、79個市「1346」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並出台了進一步加強土地整治工作管理辦法。該縣通過扎實推進土地整治示範項目,全年報驗新增耕地6320畝,報批國有建設用地5231畝,既實現了耕地佔補平衡,又保障了重大項目依法合規用地。
根據長豐縣發展計劃,今年將開展專業招商、精准招商,全年將力爭引進超億元項目40個,其中超5億元項目10個、超10億元工業項目2個。同時,抓好省「861」和市「1346」項目協調服務和跟蹤機制,將積極推進廣銀鋁業新上擁有核心技術的項目,突出主業,擴大產能;保障萬和新能源、志邦櫥櫃、智能數控產業園竣工投產;力爭華南輪胎、伊利乳業二期開工建設,並積極跟進國開行、農發行城鎮化項目,推進環巢湖項目實施和申報工作。
樹立城市思維 加快管理轉型
長豐縣已形成縣城水湖鎮和南部新區--合肥北部新城「雙城」鼎立的發展格局。2014年,長豐縣「雙城」建設扎實推進。北部新城隨着淮南北路南延工程竣工通車,潁州路、谷河路等道路建成,路網循環更加暢通;開工建設銀河苑、水岸人家二期等安置小區,在建安置房達50萬平方米;北城世紀城項目三期四期、恒大帝景等地產項目正加快建設。而在縣城方面,「三館一中心」基本建成,南一環鐵路下穿、新城公園、護城河景觀水系等工程正在建設,長淮路棚戶區改造項目啟動實施;縣城環線公交開通運營,長豐影城建成營業,錦湖街等4條小街巷改造完成。
今年是長豐縣的「規劃編制年」,該縣將等高對接合肥都市區,堅持規劃引領,立足未來10年、展望20年,開展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科學編制「大北城」等系列規劃,做好縣城規劃修編工作,推動「多規合一」,打造城鄉統籌發展的新典範。堅持基礎先行,續建、新建水電路氣等各類項目84個,總投資145億元,年度安排投資41億元。重點實施合水路改造工程、魏武路西延、北二環至206國道城市幹道、水九路等重點道路工程建設,升級改造縣鄉公路38公里。全力做好商合杭高鐵、滁淮高速等重大路網建設協調服務工作。全年建設安置房超50萬平方米,加快銀河苑一期、水岸人家二期、水湖公租房進度,開工建設物華苑三期、萬里社區三期。完成縣城護城河水系治理、下塘污水處理、板橋河綜合治理等工程,實施淮南北路綠化提升工程。啟動文化館、體育館、科技館建設,加快縣城、雙墩、崗集舊城改造。按照城市的標準,借鑒城市社區管理經驗,建立完善「建管分離」機制,不斷提升北城、縣城管理水平。
此外,長豐縣今年將穩步推進18個美好鄉村示範村建設,啟動新一輪美好鄉村示範村規劃建設,並加快扶貧開發、江淮分水嶺項目實施,全面啟動45個重點貧困村精準扶貧工作。
對接國家戰略 擬謀五大定位
隨着去年國家層面發展戰略的出台,合肥作為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國際化都市區、全國綜合性交通樞紐的新定位,為長豐縣承接先發地區產業轉移、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基礎設施條件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如何全面對接?目前,長豐縣正在謀劃新的戰略定位和目標:
一、合肥國際大都市的北部門戶區。合肥正在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將與杭州、南京一起,成為長三角重要的副中心城市。長豐縣地理上處於合肥國際化大都市的北部。從功能上要加強對合肥國際化大都市的功能承擔與分解;從形態上要建設好服務於良好的生態屏障,服務都市區;從對外合作上要成為安徽淮南以及蚌埠、阜陽、宿州、亳州等城市聯結皖中、進入合肥的橋頭堡;從品牌形象上要成為合肥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二、合淮工業走廊的支撐區。合淮工業走廊處於安徽省中心地帶,是合肥都市區的主要發展軸之一,極具發展潛力和開發價值。隨着長江經濟帶發展和合肥國際化都市區的進一步發展,合淮工業走廊將成為安徽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合肥國際化都市區增長核心區、產業轉移與要素流動的交匯區、區域協調發展的示範區。合淮工業走廊依托長豐縣而建,長豐縣將進一步發揮主動性,在一區(合淮共建區)、三組團(合肥北部組團、淮南南部組團和境內的下塘組團)的總體格局下謀劃定位,促進建材、家電、食品加工、紡織等長豐縣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尋找新的產業方向,壯大替代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模;推動研發與製造相結合,培育貫穿長豐縣的高新科技產業帶。
三、合淮的城郊休閒區。長豐縣地處合肥、淮南、蚌埠三大城市之間,預計2030年,這三大城市市域總人口將達到1800萬。長豐縣將定位於合肥的城郊休閒區,同時滿足淮南和蚌埠的人口休閒需要,立足自身優勢,發展特色採摘、生態休閒、科普觀光、運動健身、度假娛樂、旅遊購物等各類服務業。
四、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合肥)的重要功能片區。合肥將按照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定位目標,全面提升綜合交通的網絡化、標準化、智能化水平。長豐縣內路網如織、四方輻輳,鐵路高效、公路便捷、空港緊鄰,是合肥這一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大力發展臨空、沿路、靠站的商務經濟、總部經濟、物流集散經濟、體育休閒經濟。
五、全國有影響力的都市縣改革創新高地。都市縣現象在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具有普遍性,長豐縣具備「都市縣」的特徵,即:緊靠大都市周邊,受到大都市經濟的強烈輻射,同時功能發展兼具縣、郊區、城區特徵。長豐縣可立足自身特徵,利用安徽省獲批全國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省的政策條件,通過制度創新,探索總結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都市縣土地制度改革、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鄉社區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利用院地合作契機,通過科技平台創新,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集約高效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利用國家、部(省、市)已有各類合作交流平台,創新合作機制,推動縣域經濟體向全面開放的現代城市經濟體轉型。
升級發展平台 爭創國家級開發區
長豐縣雙鳳經濟開發區成立於1993年,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共引進項目460個,其中規上企業167家。該開發區現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0家,中國馳名商標3個,省級名牌產品17個,省級著名商標20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7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省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省級院士工作站1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7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個,是安徽首家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實現轉型發展,承接合肥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平台,雙鳳經濟開發區正以「打造千億工業產值大雙鳳、爭創國家級開發區」為目標,佈局體制機制全面改革。
打造「一區多園」格局
該縣將整合縣內雙墩、崗集、下塘、吳山等工業集聚區,整體納入雙鳳經濟開發區。擴容後,雙鳳經濟開發區在空間結構上,將形成雙鳳主園區、下塘園區、崗集園區、吳山園區的「一區多園」格局。其中,雙鳳主園區包括現有雙鳳開發區和雙墩園區,將打造體驗式休閒、旅遊、觀光綜合利用區和高端服務、現代商務、高檔房產聚集區,以及新型工業化集聚區三大功能板塊;下塘園區將打造工業集聚區和現代物流和生活配套區兩大功能板塊;崗集園區東、西區為工業板塊,主要發展汽配產業,中區為現代物流和生活配套服務區板塊;吳山園區中區為工業板塊,主要發展電氣電纜、新型建材等產業,東、西區為生活配套服務區板塊。
轉型發展拓七大產業
雙鳳經濟開發區初步形成了節能環保、食品及農副產品深加工、汽車及工程機械加工、家用電器及其配套等四大主導產業,聚集了寶灣物流、萬和集團、伊利乳業、新希望白帝、中糧集團、金誠科技、榮事達太陽能等一批知名企業。擴容後,雙鳳經濟開發區在產業佈局方面,將主要發展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家電、食品及農產品加工、新型建材、汽車零部件、現代服務業等七大產業。其中,節能環保產業,將重點發展高效節能技術和裝備、先進環保技術和裝備、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等;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將重點發展城市軌道信號系統、綜合自動化系統、新型平板顯示等產業用高端裝備等;家電產業將重點發展綠色環保型、高效節能型、信息智能型和個性化家電。
堅持改革創新 打造一流政務服務環境
近年來,長豐縣委、縣政府以改革創新為統攬,以政務服務「二次創業」為契機,深化效能建設,取得豐碩成果。該縣曾創造了伊利乳業項目從簽約到投產5個月零22天的「合肥速度」、「伊利效應」。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持續創新,深入推進審批制度改革。一是進一步提速企業註冊登記「一表通」,在企業名稱預核准和驗資完成後,真正實現兩個小時內即可完成註冊登記。二是持續推進行政審批「兩集中、兩到位」改革,推進建立以窗口為主導的行政審批新模式,實現分中心窗口受理、發證,落實部門授權到位。三是啟動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完成對標準化文本編制工作,正在審定之中。
二、加大清理,規範窗口審批服務及收費項目管理。一是清理縣級保留項目,落實承接管理、減政放權。二是清理公佈窗口審批服務項目。按照窗口審批服務項目「十公開」要求,落實窗口審批服務項目目錄管理,印製窗口審批服務「告知單」、《政務服務指南》,對外公開公示,方便企業辦事,接受社會監督。三是清理公佈窗口收費項目。全面梳理窗口單位進中心收費項目,公佈縣政務中心窗口13個單位、36項行政事業性收費,落實窗口收費項目目錄管理。四是規範窗口公共服務配套服務收費管理。全面清理並確定中心窗口按照法律法規要求提供證件、證照、文件等複印件資料,及時公開;實行憑據複印窗口辦件資料,實行為民服務辦件複印免收費。
三、健全機制,推進為民服務全程代理。深化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完善農村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機制,2014年,全縣為民為企領辦代辦率達86.6%,實現了領辦代辦工作常態化。
四、強化責任及督辦,訴求辦理質量大幅提升。一是明確職能交叉事項辦理職責。對群眾訴求辦理涉及職能交叉的14大類、37小類事項,分別明確牽頭單位、協助單位及職責分工。二是建立跟蹤督辦機制,對未辦結訴求跟蹤、辦理,實行兩次梳理、四項通報「清單」管理;對辦理結果,實行三個標準、五項考核簽單銷號。三是開設「12345政府服務直通車」新聞專欄充分發揮媒體輿論監督作用,解疑釋惑、化解矛盾、促進工作。四是執行周通報、月績效考核通報,強化工作調度、督查和考核。
長豐縣簡介
長豐縣位於安徽省中部,1965年由壽縣、定遠、肥東、肥西四縣的邊緣結合部劃並而成,因境內大部分地區屬清代壽州長豐鄉,而取「長豐」之名,寓意「長治久安,人?年豐」。長豐縣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首批節約集約用地模範縣、中部百強縣、全省科學發展先進縣、全省國土資源執法模範縣、全省農村土地使用制度綜合改革試點縣,現轄14個鄉鎮、1個省級開發區,總面積1841平方公里,總人口近80萬。
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南與省會合肥相融,北與能源大市淮南緊依,東與交通樞紐蚌埠呼應。縣域南部一區三鎮為合肥北部組團,486平方公里處於合肥北二環、北三環之間,蒙城北路、阜陽北路、新蚌埠路等十條城市快速通道直通市中心。淮南鐵路縱貫縣境,與京滬、寧西、京九等鐵路相通,京福高鐵、商杭客專在縣域設有兩個客運站,全國唯一。乘高鐵,30分鐘可達南京,1小時到杭州,2小時到上海、武漢,3小時到北京、福州。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北三環高速連接合淮阜、合六葉、合徐、合銅黃等七條高速公路。空港近在身邊,距4E級新橋國際機場僅10分鐘車程。
資源豐富、經濟繁榮。長豐縣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油料生產百強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設施草莓生產第一大縣、全省汽配生產基地,全省農產品加工大縣,已培育形成汽車配件、新型建材、食品加工、電力電器、平板顯示五大主導產業。中糧、海螺、萬向、江汽、伊利、世紀金源、恒大、南山集團等全國知名企業先後落戶縣內,浙江、福建等地商會200多家企業在長豐聚首,產業發展具有極強的互補性和協同性。
生態優美、宜居宜遊。滁河幹渠串聯縣內雙鳳湖、雙龍湖、鶴翔湖、梅沖湖、大官塘等五座水庫、上萬畝水面,大別山天然山泉水順渠而下,享有「五湖連珠」的美譽。境內擁有華東地區最大的農業生態觀光園--合肥豐樂生態園和安徽元一雙鳳湖國際旅遊度假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園三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