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改革創新發展紀實
航空工業素有「工業之花」的美譽,是衡量一個國家技術、經濟、國防實力和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誌。200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中國航空工業實施戰略性重組,新組建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航工業」)於同年11月6日註冊成立。中航工業的成立,標誌着我國航空工業開始進入一場史無前例的變革轉型。
中航工業肩負「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神聖使命,確立並全面實施「兩融、三新、五化、萬億」的發展戰略,堅持以航空為本,全力打造覆蓋航空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相關多元化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航空、強航空、大航空產業,實現了我國航空與世界航空強者從「望其項背」到「同台競技」、從「跟蹤發展」到「自主創新」、從「高級打工者」到「平等合作夥伴」的歷史性轉變,全力推動了航空工業由戰略先導產業向戰略支柱產業的轉變。
跨越發展業績驕人 綜合實力大幅提升
六年來,中航工業規模效益持續穩步增長,營業收入從1510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3940億元,年均增長約18%;利潤總額從69億元增長到140億元,年均增長約15%;上市公司從22家增加到29家;連續6年進入《財富》世界500強,排名從212位上升到178位,6年累計上升248位,位列航空航天與防務板塊前列。在世界品牌實驗室《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名第25位,品牌價值突破905億元。在國資委2008年至2012年度、2007-2009年任期和2010-2013年任期經營業績考核中,中航工業均被評為A級;被國資委評為2007-2009年任期和2010-2012年任期考核「業績優秀企業獎」,並授予「科技創新企業獎」。2013年中航工業經營業績考核繼續獲得A級。2014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中,中航工業品牌價值名列機械設備榜首。
整合資源突出效率 收購兼併涉足歐美
中航工業持續推進以市場化、國際化為導向的改革,實現了體制機制變革的歷史性突破。在業務上對原有一百多家企業實施專業化整合,組建了19家專業化的子公司,建立母子公司組織架構,消除了內耗式競爭,凝聚了發展合力。
大力加強資本化運作,截至2014年底,共完成16項資產重組項目,注入資產淨值合計超過520億元,形成了一批以「中航飛機」為代表的專業化上市公司,累計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超過380億元。
抓住金融危機帶來的機遇,積極融入世界航空產業鏈。截至2014年底,累計完成併購項目13個。在航空工業領域,併購了奧地利最大的航空製造企業FACC,不僅是中國航空工業首次海外併購,也是亞洲航空製造業首次併購歐美航空製造企業;收購了全球第二大通用飛機製造商美國西銳公司;收購了美國EPIC渦槳飛機公司、大陸航空發動機公司。在非航空的相關領域,併購了美國耐世特汽車零部件公司、日本NEC液晶株式會社,入股德國洪堡建材成套設備公司並成為第一大股東。
為表彰中航工業通過FACC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奧地利上奧州政府授予中航工業金質獎章。美國耐世特是全球第五大轉向系統供應商、全球第三大半軸供應商,在金融危機中陷入虧損,加盟中航工業之後實現了快速發展,2013年在香港聯交所成功掛牌上市,2014年淨利潤超過1億美元,未來還將持續為股東帶來長期穩定的回報。
抓住國家調結構、轉方式的機遇,深度融入區域發展經濟圈。中航工業先後與北京、天津、福建、河南、青海等20多個省市建立了高層次的全面戰略合作關係,實現了我國航空產業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區等國家經濟發展重點區域的戰略佈局。中航工業初步實現了由傳統國企向現代公司的跨越,正加速向跨國公司邁進。
「鯤鵬」「鶻鷹」亮相航展 跨越發展保軍為先
2009年國慶六十周年閱兵式,全部由中航工業研製的15型、151架戰機組成12個編隊完美飛越天安門廣場,舉國讚歎、世界震驚。
中航工業始終把「保軍」作為神聖天職,緊跟我軍戰略轉型的需求,加強技術攻關,強化組織領導,創新管理方式,實現了我國航空武器裝備的「井噴式」發展--以運20、鶻鷹、殲15、直-10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裝備項目橫空出世,震撼世界、振奮人心;「鯤鵬」大型運輸機、「鶻鷹」先進戰鬥機等150餘項先進航空產品亮相2014年珠海航展,吸引了世人目光。
以大運為代表的系列運輸機,標誌着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歐盟之後第4個能夠自主研製大型運輸機的國家或地區;以「鶻鷹」隱形戰機為代表,標誌着我國成為第三個能自主研製隱身戰機的國家,推動了我國戰機從第三代向第四代、從非隱身向隱身的巨大跨越;以殲15飛機在航母上完美起降及完成系列任務為標誌,中航工業陸續提供和研製的航空裝備正在推動中國進入以空強海的新時代;以直-10、直-19武裝直升機成功研製和批量裝備為代表,標誌着我國直升機研製進入世界先進水平;以殲10、殲11飛機大批量裝備部隊和系列發展為代表,推動中國軍機以二代裝備為主向以三代裝備為主的跨越;以空警200、空警2000預警機等特種飛機為代表,實現了我國航空特種裝備從無到有,加速了我國航空裝備由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變;以「太行」發動機批量裝備部隊為代表,表明我國航空工業已具備自主研發第三代航空發動機的能力,實現了航空發動機從中等推力向大推力、從渦噴到渦扇、從第二代到第三代的跨越;以「玉龍」發動機為代表,表明我國已具備了完全立足國內製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第三代先進渦軸發動機的能力;以「閃電」10導彈為代表,我國空空、空地導彈實現了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並實現了批量交付。
與此同時,中航工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打造了以「梟龍」、「獵鷹」、K-8飛機、「翼龍」無人機和「霹靂」系列導彈等為代表的中國航空防務精品品牌,實現了我國航空軍貿產品由二代機向三代機、由有人機向無人機的轉變。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逐步開發了拉美等新興市場,六年來向十多個國家出口了300餘架軍民機。
以「梟龍」戰機翱翔海外天空為代表, 2009年與巴基斯坦簽訂出口第一批42架的合同,總金額達10億美元,刷新我國軍貿單筆金額紀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先進高級教練機「獵鷹」位列當今世界三大著名教練機。「翼龍」無人機等滿足中高端客戶特殊需求。成熟產品K8獲得新客戶信賴,首次進入南美市場,六年來K8系列飛機累計出口約80架,K8系列飛機累計出口300餘架,佔國際同級教練機市場的70%。在航空複合材料領域,結束了中國航空材料技術「只進不出」的歷史,打破了國外對複合材料高端技術的壟斷和封鎖。原始創新的烯合金亦已引起高度關注。
航空為本多元發展 非航民品「反哺」主業
集團公司頂層進行全面統籌規劃,發揮軍民產品技術同源的優勢,大力發展非航空民品產業。通過資本化運作、國內外併購等途徑,發展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產業、裝備製造業、汽車零部件、特種車輛等支柱產業。開發出重型燃氣輪機、磁懸浮列車、等靜壓機、A/B雙擺五坐標龍門銑床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打破國外封鎖、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成套裝備。研發的鋰動力電池掌握了核心關鍵技術,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實現批量出口;1.2億安時大容量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線的投產,填補了國內大容量動力鋰電池生產裝備空白。
在現代服務業發展方面,積極拓展高端消費品、連鎖零售、非銀行金融業務、信託投資、商業地產、現代物流和航空運輸等現代服務業,推進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形成了天虹百貨零售連鎖店、格蘭雲天連鎖酒店、亨吉利名錶店、幸福航空等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服務業品牌,打造了兩個超百億規模的業務板塊。產融結合深入推進,發展財務、租賃、信託、證券、產業基金等服務於主業發展的非銀行金融業務,中航投資公司實現整體上市,使中航工業擁有了國內首家金融控股上市企業,為航空高科技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撐。2014年,中航工業非航空民品和現代服務業的利潤,佔總利潤的比例近70%,促進了中航工業的持續發展,形成的利潤和資金池,更好地「反哺」了航空主業發展。
大力推進民航產業 產品打響國際市場
中航工業大力推進民機研發製造和相關產業發展,「新舟」60系列飛機初步形成了客運型、貨運型、公務型、海監型,多型並舉、多用途發展的新格局;「新舟」600完成適航取證並交付用戶;「新舟」 600F民用貨機已取得中國民航總局頒發的TC證;新一代渦槳支線飛機「新舟」700項目研製穩步推進。目前,「新舟」飛機累計交付100架,分佈在全球17個國家的27家用戶,運營在非洲、拉美、東南亞、獨聯體與南太平洋等區域的200餘條航線上,飛行起落和飛行小時數雙雙超過30萬,具備了一定的品牌形象和市場影響力。
在直升機領域,中航工業AC系列直升機初步形成了產品研製、市場開發、客戶服務和運營全價值鏈發展,形成了從1噸級到13噸級相對完整的民用直升機產品譜系,自主研製的AC311、AC312、AC313等民用直升機已取證並實現批量銷售,亞洲最大噸位大型高原直升機AC313成功飛越青藏高原海拔8000米高度,圓滿完成高寒試飛並取得A類適航證,創造了國內直升機升限新紀錄,結束了國產直升機不能上高原的歷史。同時,推出了「先驅01」、「鴨嘴獸」、「短尾隼」、「飛鴻」、「絕影」等概念直升機。
中航工業通過自主研發和融入世界航空產業鏈,在通用航空製造業方面奠定了較好的基礎。農5系列、運12系列和小鷹500飛機均走完設計、試製、試飛和適航取證的全過程,並成功進入市場。截至目前,運12系列飛機累計出口近130架。2014年中國珠海航展上,運12系列獲得美國20架訂單,並將出口俄羅斯4架,這是我國民機首次出口發達國家;海鷗300等研製順利;世界上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蛟龍」600研製再次提速,預計2015年完成總裝;運15-2000、FK2000、新型噴氣公務機等通用飛機正在抓緊研製中。2014年我國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複合材料渦槳公務機「領世AG300」完成首飛,輕型噴氣公務機願景SF50首飛成功。凡此種種,都表明我國通航產業發展春天的到來。
積極拓展轉包生產,與外方開展了包括風險投入等多種形式的合作,生產規模、技術水平和競爭力顯著提升。轉包業務實現了從一般供應商向系統級供應商和風險與收益共享夥伴轉變。包括波音787、空客A380在內,全球超過一半的波音、空客民機都裝有中航工業生產的部件,其中一些零部件中航工業是全球唯一供應商。
從傳統的亞洲、非洲市場到新興的拉美市場,從飛機出口到無人機出口,從航空產品到非航空產品,從整機銷售到生產線輸出再到大修建線,中航工業進出口總額由2008年的60億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105.6億美元,年均增長超過30%。
自主創新碩果纍纍 科技進步上新台階
積極落實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以「中國發明、世界領先」作為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追求,中航工業科研基礎體系不斷完善,整體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從航空武器裝備發展所需要的關鍵技術到以大型客機為代表的民用航空技術,開展了全方位的預先研究和技術儲備工作,真正走出了一條依靠技術創新良性發展的道路。
中航工業加強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現下已建立了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8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7個國防科技技術研究應用中心、24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2個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38個博士後工作站和1個博士後流動站等科研機構。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覆蓋了飛機總體、氣動、結構、動力、航電、飛控、武器、機電、材料、製造、試飛、測試和環境等專業領域,基本形成了重點實驗室和研究應用中心的體系。
中航工業自主創新碩果纍纍,截至2014年底,中航工業獲得國家科技獎18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獲得國防科技獎680項,其中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4項。2008年到2014年,專利總申請數為28469項,累計擁有有效專利8591項,發明專利16776項。連續五年各項專利指標在國資委發佈的《中央企業專利情況排序表》中位居前十。
目前,中航工業擁有兩院院士17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43人,中華高技能人才楷模1人,中華技能大獎 6人,全國技術能手20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近3500人,還湧現出了「報國有成的專家」吳大觀、「航空工業英模」羅陽等感動中國人物。
思想引領文化塑造 集團軟實力整體躍升
中航工業大力加強黨的建設,認真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積極響應習總書記提出的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號召,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培養人、發展人、塑造人作為企業的重要使命,積極推進幹部年輕化,一批「70後」幹部走上「一把手」崗位,一批「80後」幹部進入重點培養的後備幹部隊伍。
試點實行上市公司高管股權激勵等措施,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品德高尚、報國有成的吳大觀同志,被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光榮稱號,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航空報國」英模羅陽同志的先進事跡與「遼寧號」航母和殲-15「飛鯊」艦載戰鬥機一樣傳遍了全世界,感動了全中國,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隆重褒獎。
中航工業大力加強集團文化建設,打造國際化企業品牌,形成了統一的大集團文化。積極參與2010上海世博會,與東方航空集團聯合建立世博會歷史上首個航空館,向社會大眾推廣航空文化。同時推出《為了中國》、《院士叢書》等系列作品,編修航空史,製作《吳大觀》、《龍騰東方》、《航空檔案》、《鷹隼大隊》、《戰鷹解碼》第1到3季、《飛鯊》、《為夢想領跑》等10餘部影視和新聞作品,宣揚了航空報國文化,展示了航空工業風采。
積極履行中央企業的社會責任,中航工業在抗震救災、抗擊冰災、公益捐贈、定點扶貧等社會公益事業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全力為亞丁灣護航提供支持;努力為玉樹地震等災區捐款捐物,提供航空技術支援;積極推進節能減排,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綠色企業;建立以貴航定點扶貧、新舟幸福之旅、募師支教、援藏醫療隊等為代表的國內公益慈善項目;積極推動以非洲移動醫院、高等教育援助等項目為代表的國際公益項目,在發展貿易的同時樹立了中航工業乃至中國的良好國際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