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細讀是文學欣賞的基本功。在課堂上閱讀作品的時候,老師常常會引導同學注意文本各部分的細節,以及它們之間的連繫和呼應。如果作品有不同版本,老師也會教同學注意各版本之間微細的差異和它們各自的不同效果。
文本細讀的方法,不但可以用來讀文學作品,也可以用來分析歌詞。有時順手拈一兩首歌詞做文本分析練習,對同學來說是很好的鍛煉。比較同類題材的歌曲或同一首歌不同版本的表現手法,更可讓自己充分意識到細節間的微妙差異,練習如何清晰地分析。
《手紙》日版分「你」「我」 港版重「我們」
以「寫信給自己」為例,同一題材就有好幾個演繹。《手紙》日文原作(據中譯歌詞)是由兩個自己的對話所組成,15歲的我寫信給未來的自己求救,訴說煩惱,而長大後的自己則回信鼓勵年輕的自己說,要相信自己,要勇敢前行;至於中文版(劉若英《繼續--給十五歲的自己》),改編後只剩下長大後的自己自說自話,也不使用「敬啟者」一類的書信用語。
這樣的設定當中包含了什麼差異呢?在日文版中,長大後的自己跟過去的自己是簡單的「鼓勵/被鼓勵」的關係(所以不要害怕/讓你的夢想成長茁壯吧),分成「成熟的我」和「不成熟的你」;而在中文版中,填詞人更強調「我們」的重合(我們繼續走下去/會不會幸福在終點等着我和你),兩個不同時代的自己在敘事中成為了伙伴--長大的自己為過去的自己撫平不快樂的傷痕(不確定自己的形狀/動不動就和世界碰撞/那些傷我終於為你都一一撫平)。
與此同時,過去的自己給了成年的「我」幫助(很感激你那麽倔強/我才能變成今天這樣)。於是,青澀的青春不是急欲擺脫過去,而是被感謝的對象與終極的坐標(有一天我將會老去/我沒有對不起那個15歲的自己」)。中文版寫出了現在的「我」與「過去的我」之間的連繫、面對複雜世界的惶惑,以及保持單純、始終如一的願望。
同類題材的中文歌曲,還有薛凱琪《給十年後的自己》和王菲《給自己的情書》,日文歌也有一首《letter song》(致十年後的我)。同樣是寫信給自己,仔細比較的話,兩個自己之間有否時間差距,都足以形成情感和風格上的重大差異。因此,進行細讀練習時,不但要分析遣詞用句與主題的表達,更要注意整篇作品的結構和敘述手法。討論是開放的,沒有標準答案,最重要的是能言之成理,並緊扣詞句做實際分析。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郭詩詠博士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