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與留學生於WhatsApp群組聊天時,發現對話內容總是中英夾雜。有學生問到:「要PQ(picture quality)好,不希望OOF(out of focus),有甚麼EVIL(electronic viewfinder interchangeable lens)可以推薦一下嗎?」若不知道EVIL是指「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把它當作惡靈談論便可能會閙笑話了。近年,香港中學生在中英雙語學習環境下混合使用英文單詞於中文語句的「語碼混用」(code mixing)情況確是屢見不鮮。事實上,港人用中文溝通時夾雜英文縮略語的情況是愈來愈常見及變得多元化。
英文縮略語(acronyms)原意是指從詞中提取首字母,簡要地代表原字,例如United Nations(聯合國),可寫作UN,而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貿易組織)亦可用WTO代替。另一方面,近年的新生詞如新品種電腦病毒(Chen Ing-hau)會用CIH代替。愛滋病的全名(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則用AIDS取代(acquri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這類縮略語非常普及,大部分港人能從日常生活中學習得到。
「去P」「去T」人人用 打LOL省時方便
近年網絡文化興起,學生經常使用facebook、WhatsApp等社交平台通訊程式,用作日常生活溝通工具。大家分秒必爭,為了用有限時間作快捷和有效率的溝通,往往輸入網路英文縮略語,例如大笑時會用LOL(laugh out loud),離開會則用BRB(be right back),歡迎別人回來用WB(welcome back)。
香港由於受到海外文化影響,加上本土文化迅速發展,每日都有新事物和新知識,漸漸地同學溝通時會選擇較為方便、明白、通用的語言,例如去飲茶會說成「去T」(tea);去派對會說成「去P」(party);約會的地點亦會用英文縮略語代替,例如去國際金融中心會說成「去IFC」,去某快餐廳會用「去M記」代替。年輕人為了方便與同輩溝通,多會與友人安排活動時夾雜同輩慣用英文縮略語,如今晚落旺角玩會說成「落MK(Mong Kok)玩」,去唱卡拉O.K.會說成「唱K」(karaoke);購物時亦會按情况直接與售貨員用科技產品的英文縮略語對話,如買平板電腦會說成買TC(tablet computer),買數碼相機會直接說買DC(digital camera)。即使年輕人求職面試時,大部分僱主必會問及學生DSE或IELTS等公開試成績,大專生們亦會於自我介紹中提及自己是AD(Associate Degree)還是HD(Higher Diploma)畢業的。
全球一體化,科技日新月異,媒體知識的廣泛傳播,中文英文的頻繁使用已成為香港不可或缺的現象。總括來說,今時今日在香港這個大都會,想要與人溝通無阻,唯有自強不息、與時並進,不時學習中英雙語,才是致勝之道。■陳浩祥 明愛專上學院人文及語言學院講師
隔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