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松
近年社會爭拗頻仍,尤以政制問題為甚。教育似乎退避三舍,不大「搶眼」。
中央領導以及港澳辦負責人均特別指出,香港特區應做好青年工作。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工作要跟上去,並有所創新。
香港九七回歸後,教育是有進步的。最明顯是學制改革-實行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的完整制度,擺脫了英聯邦舊學制的羈絆,與世界主流學制接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突破。此外,考試制度亦作出果斷的更改,廢除了小學的學能測驗,變中學會考為中學文憑試,減少了考試對師生的束縛。與此同時,課程亦作出相應的更改。這些變革,對香港教育今後的發展無疑有深遠的影響。
憑藉這種有利條件,教育理應在新的台階上大展拳腳。可惜由於種種原因,出現了新的阻力,使近年的教育陷於停滯狀態。
先是教育局遷就部分社會人士的需要,以教學語言微調的方式,實際上取代了實行多年並證明行之有效的母語教學,既妨礙教學質素的提高,又不利於中國文化在校園的傳播,徒令重英輕中之風更盛。繼而在教育圈中出現補習、補課熱,許多學生在課餘或假期內需要加碼進修,業內流傳的競爭口號是「贏在起跑線上」,這條線一直伸延到幼兒教育,由此引起兩種不良後果,一是師生教與學的負擔更重,壓力更大;一是全人教育受到衝擊。前者導致師生健康受損,最近的一些問卷調查顯示,高中學生出現抑鬱傾向者達四成多。後者使「教書不教人」的弊端更為嚴重。有些學生讀書十多年,對國家的基本認識亦付闕如,這種現象在「佔中」前後的種種出格行為中,表露無遺。
從教育專業角度上看,應將這個問題提升到教育方向上加以審度。十多年來,雖然經過教育改革,學生的學業水平有所提高,「尖子學生」在國際學術比賽中又屢屢獲獎,是否證明香港教育已達國際水平,方向完全正確?
學業水平是衡量教育質素的基本準則,卻不是唯一準則。除非我們摒棄全人教育,否則就應以德智體群美全面發展作為衡量準則。這關乎辦學是否堅持全人教育這個國際公認的教育理念,亦即教育方向。理論上沒有人反對它,實踐上能真正貫徹者則又幾何?這正是每一位辦學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重視的問題。
教育局是管理教育的最高決策機構,務必在全港各校貫徹落實,這關乎人才培養的優劣,關乎青年工作的成效。任重道遠,社會寄予厚望。
當前要突破的就是德育。這又是老生常談。正因德育只局限於「談」,而非着眼於「行」,才變為老生常談。我們應該承認,目前學校推行德育,日趨薄弱。究其原因,就是教育方向有偏差,若聽之任之,難以培養出德才兼備、愛國愛港的良才。
「佔中」行動對社會敲起了警鐘,在重視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同時,一刻也不要忽視教育。具有遠見卓識之士,特別是政府領導人,對此應有充分的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