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岳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及資深測量師
城規會正式通過新界東北粉嶺北和古洞北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為提供本港中長期可發展土地的部分來源,向前邁進重要的一步。城規會經過近半年聽取公眾意見,包括45次聆聽,最後總結兩天閉門考慮,所有委員一致通過對兩份發展計劃大綱草圖不作任何修訂,委員會已平衡各方利益,由於計劃已通過各項技術評估,因此認為不會對環境及交通存在不能接受的影響。
城規會決定符整個社會利益
兩項方案一共提供60,000個住宅單位,當中36,600個為公營房屋,並創造38,000個就業機會,又預留300公傾作休憩、農業及自然保育等用途,城規會的決定既平衡了社會各方面的訴求,亦符合整體社會利益。
香港全境只得1,100平方公里,當中四成為綠化及郊野公園用地。其實開埠以來,本港早已察覺,可供發展的土地不足的問題,早年以移山填海方式取得可發展土地,自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當年政府以發展新市鎮為主線,同步輔以新界的交通運輸網絡如新界環迴公路及西鐵等,一系列新市鎮如荃灣、沙田、屯門、大埔、元朗、將軍澳、東涌等,都沿用規劃程序以及徵用土地、搬村等方式進行,至今大部分這些新市鎮都發展成熟,成為數以百萬計港人安居樂業的地區。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構思,不是近年才提出的新事物,而是早於上世紀90年代提出,當年研究東鐵落馬洲延線時已預留古洞站,作為發展該區的伏筆。2008年開始由顧問團隊作研究,就交通運輸、環境、各項基建等環節提交報告及建議方案,東北三合一方案於2013年納入建議發展大綱圖,並作公眾諮詢,期間爭議不斷,兼在社會趨向政治化的大環境下,新界東北發展亦被政治化,後來當局吸納民意反映,作出多項修訂,包括把公營房屋比例調高,以及暫擱置爭議較大的坪輋發展區,再重新諮詢,至今獲城規會批准。
離十年供應目標47萬單位仍遠
現時香港中長期發展土地不足,土地供應過程需要長期規劃及徵地等手續,一般動輒十年八年,假如今天不動手,十年、二十年後情況惡化至怎樣程度真的不敢想像。今天住宅樓價高企、公屋輪候冊愈來愈長,市民怪政府不多建公屋及增加土地供應,但市區零填海,郊野公園又寸土都不能動,開發新界是可供選擇的不二之選。城規會今次批准新界東北計劃,是理性體會平衡公眾利益的決定,但其實新界東北只是杯水車薪,總共只能提供60,000單位,公營房屋佔36,600個,比對長策會未來十年供應目標470,000個,當中六成公屋,不敷之數,顯而易見,大家更要留意,十年目標不是終極,十年過後到時還有新增需求,怎樣解決地從何來?
從來徵地拆遷都影響原來居民及持份者,城規會強烈要求政府推展新計劃時,處理受影響人士的關注及訴求,並加強與他們溝通以及提供適時及最佳的協助。「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是受影響人士的寫照,港府及早按受影響人士的需求,作出適切的法定賠償及特惠津貼,屬於理所當然要做的事。遇上特殊情況或許還可以按照特事特辦的原則,酌情度身訂造解決方案,比如有農戶要求復耕,新規劃已預留土地作此用途,兼且配合新農業政策出台,或許有關當局可以及早作出具體安排,以解決這部分人士的訴求。另外,又如石仔嶺長者院舍的搬遷,相信亦可適時把有關長者調遷到其他院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