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彩繪長裙舞女俑,額上貼花鈿,臉頰描斜紅。 作者供圖
歷來女生愛妝扮,在臉上加以裝飾很多時是社會時尚,有一種古老面飾叫「額黃」。《木蘭辭》講述女扮男裝的花木蘭替父從戍12年,渴望回家馬上御下軍裝:「脫我戰時袍,荍睌簧伒n,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來見同袍前不得不化最流行的面妝,所謂「帖花黃」,就是用花蕊製成的黃色香料,畫在額頭上的額黃。有說魏晉南北朝佛教傳入中土,婦女看見佛像塗金,便模仿起來,把額頭漆上黃色,一時蔚然成風。這首詩一般估計成詩於北魏,從額黃這一點看,未嘗不是時代的印證。
自古女士都愛美
唐朝崔液的《踏歌詞》寫道:「彩女迎金屋,仙姬出畫堂,鴛鴦裁錦袖,翡翠帖花黃。」寫的卻是由染畫發展到黏貼方法的額黃。唐代婦女愛用彩色光紙、金箔、綢緞、雲母片,或天然的魚骨、螺殼、蟬翼、蜻蜓翅膀等輕細材料製成各種形狀的薄片,塗上用魚鰾製成類似膠水的東西,再輕呵一口氣在薄片上,便能貼在額上作點綴,這是唐代最流行的花鈿。鉈x筠詩「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鈿深」中的「翠鈿」,竟是用全世界體積最小的鳥類──翠鳥──的羽毛製成,講究非常。
班婕妤為吸引漢成帝,「浴五蘊七香湯」,「傅(通「敷」)身露華英粉」。固然為博取異性歡心,但有時妝容也是一種意外。唐代仕女喜愛畫「斜紅」,在臉頰兩側,由眉下沿鬢描繪鮮紅的彎月。傳說魏文帝挑燈夜讀,寵幸的宮女薛夜來(這名字也不知是否屬實),不小心撞倒了水晶造的屏風,割傷了臉,即時流出鮮血,後來更留下疤痕,破相的缺陷反使文帝我見猶憐,寵愛有加。這下眾宮女爭相仿效,用胭脂直勾勾在臉上畫一道血痕,名為曉霞妝,即後來的斜紅。這妝以今天審美眼光看來太古怪了,在當時卻成為時尚,仕女趨之若鶩。潮流所及,連西域女子也跟風。
我們現在從電視看到的唐朝美女,只見花鈿,外加畫眉掃胭脂塗紅唇,卻單單不見斜紅,自然難以助我們了解白居易的詩諷刺甚麼了:「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妝成盡似含悲啼......斜紅不暈赭面狀。」■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高級講師 吳美筠博士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