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野秋
內地的高考剛剛結束,各地的學校又出現了一大奇觀,就是剛走出考場的學生,集體把書撕碎,然後從教學樓上灑下來,如天女散花。有人說,這是他們在發洩對應試教育的不滿。
看完新聞,心裡很沉重,對學生究竟為什麼撕書無意深究,但總覺得中國文化中,對書的仇恨由來已久。
兩千多年來,我們有過幾次大規模的燒書,最著名的一次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後來在五四的時候也有很多學生用書引火燒了趙家樓,再近點,文革時更是大燒了一把,而且還邊燒邊載歌載舞,風光無限。
所以我無法責怪現在的中學生,他們的先輩一直在燒書,包括前一陣子廣州的某個大學有一批專家教授也公開燒了一批書。新聞裡說得言之鑿鑿:近二十名專家集體燒書五百六十多本,理由是「拒絕心靈垃圾,營造心靈富豪」。為了增加權威性,還掛了個紅彤彤的橫幅:「首屆中國心靈富豪學術交流會」,投入「焚書鼎」的有郭敬明的書,還有一些據說是偽書、盜版書和垃圾書。這些專家中有些人還拿着國務院專家的津貼,透過這熊熊的焚書之焰,我卻感受到了一種透徹骨髓的涼意。由此想到,有人把專家稱為「磚家」不無道理。
我願意相信他們神聖的理由,也願意站在他們的角度設想問題,但想來想去卻仍然想不到他們焚書的合理性。因為如果他們的理由成立,那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就是大功德。因為,那個叫嬴政的寡人,在兩千多年前向「焚書鼎」裡丟書時,一定發自內心地認為燒的都是垃圾書,是為了避免毒害我們這些下N代,為此他老人家殫心竭慮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因為其他國家的歷史都未經過領秦國津貼的「磚家」李斯的把關。他還燒掉了很多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書,其實也就相當於今天的「非法出版物」。這樣一來,碧宇澄澈,海清河晏。
雖然我並不喜歡郭敬明,我也未必喜歡他們燒掉的那些書,但我想無論誰都沒有權力燒掉自己不喜歡的他人的書。哪怕你認為真的很垃圾,真的該燒,但你無權燒。任何一本書都不可能讓所有人喜歡,它只為喜歡的人而存在,哪怕只有一個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喜歡郭敬明,但絕不能阻止別人喜歡。假如這些「磚家」真的認為郭敬明以及其他那些書籍都是十足的「垃圾書」,那麼你可以拒絕閱讀,可以不屑一顧,但沒有權力一燒了之。這種一燒了之的思維,比垃圾書的存在更可怕。正是這種思維,讓當今的莘莘學子們學會了模仿。
書是用來閱讀的,不是用來引火的,「敬惜字紙」是我老家的村夫都知道的道理,對待書(包括所謂「壞書」)唯一的選擇只能是「讀還是不讀」?卻決不能是「燒還是不燒」?這是文化人的底線,更是文明的底線。
順便提一句,這些「磚家」們提出的「心靈富豪」,本身就是一個偽概念。既然是想讓心靈遠離物質的誘惑,趨向精神的召喚,那為什麼還要用「富豪」這種徹底物慾化的標準呢?一語道破「富豪」在他們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只是用所謂的「心靈」做誘餌,最後釣上來的是「富豪」。他們聲稱在清除「心靈垃圾」,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們污染了心靈環境,製造了更多、更毒的垃圾。
假如按他們的可怕思維推演,「焚」之後就是「坑」,讓我們投票把這些「磚家」給「坑」掉,不知「磚家」意下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