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聰 香港工商總會主席
特區政府在政改方案被否決翌日,隨即宣布優先將十一項經濟民生相關的撥款議案提交立法會審議,廣大市民熱切期望立法會議員,尤其是「凡事必反」的反對派議員能積極回應。可惜,從過去兩星期的立法會表現來看,「拉布」議員繼續拉布,姑息「拉布」的議員繼續姑息,香港市民和社會的利益繼續被持續損耗。
反對派究竟為香港帶來了什麼?除了議會上的「拉布」、「粗言穢語」及「擲物襲人」,抑或近期社會上的激進之風?這是香港市民、社會所需要的嗎?這符合香港的文明理性氛圍和核心價值嗎?「香港需要有建設性的反對派」,前行政長官董建華這句話道出香港政局現在面臨的困境,同時道出不少港人的心聲。
在政治學上,反對派被認為是非執政的在野勢力,它是一股必不可少的力量,用作制衡監督執政黨的作用。但現實之中,反對派可細分為兩種:有建設性的和專搞破壞對抗的,前者尚可稱為「在野勢力」,但後者則是「凡事必反」的破壞者。 對於現今本港的反對勢力,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立法會上漫長消極的「拉布」戰,還有橫飛議事廳的「冥幣」,以及個別激進議員的粗言穢語。
事實上,香港過去不乏溫和理性的「在野勢力」,他們在議會上就事論事,據理力爭,建制與在野在牽涉民生經濟的議題上,始終是有商有量;在民間,市民即使對政府有任何不滿,都會規規矩矩通過集會遊行來和平理性地表達訴求。 然而,如今不少反對派的口號早已由爭取民主變成捍衛本土,「佔中」過後所謂的民主運動,逐漸被「港獨」勢力所騎劫。今年的七一遊行,手持「港獨」旗幟的激進人士公然搶佔了遊行隊伍的前列,儼然已經以遊行的「急先鋒」自居。過去,立法會只是議員們議事論政,充滿立法機構應有威嚴的場所,但如今卻淪為保安與衝擊者的戰場;過去,大街上只會見到和平的遊行示威者,如今卻遍地充斥襲擊旅客老嫗的暴徒。本港的政治風氣愈趨暴力,和平理性的那一套對很多人來說實在是太清淡,不夠刺激。在連串的「光復行動」中我們發現,為了表達不滿,有人可以襲擊手無寸鐵的遊客;只要看不順眼,就可以圍毆廣場舞大媽;最荒謬的莫過於「佔中」前夕高呼「造反有理」的黃之鋒,日前反受其害,在街道遇襲。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想當初溫和理性的「在野勢力」逐步被蠻不講理的「反對派」邊緣化,而現在「反對派」不斷姑息縱容激進力量,或許有朝一日「反對派」只會被「造反派」取而代之。
歐洲經濟未明朗,而希臘是否「脫歐」也是未知數,一連串的外圍經濟波動對香港經濟所造成的影響,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更不能在這種關鍵時刻,把社會精力耗費在無休止的政治爭拗當中。香港需要重新出發,需要集中精力改善民生,市民再不願見到日益惡化的政治生態,再不願激進暴力之風延續下去,但何時我們才會見到有建設性的反對派?這只能問問他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