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商丘古城。作者提供
馬承鈞
久聞商丘古城曾為六朝古都,擁有1500餘年建都史和四五千年建城史;「三皇五帝」中燧人氏、炎帝、顓頊和帝嚳曾在此留下足跡並創造了遠古文明,因商人、商品、商業發源於商丘,獨享「三商之源.華商之都」美譽,獲得中國十佳古城、最具文化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等殊榮,我自仰慕久矣。
立秋當日,應商丘親友之邀,專程赴古城一遊,印象頗深。
驅車沿商丘市神火大道南行,西轉再南行,經過火神台古蹟和一排排仿古商舖,著名的商丘古城--歸德府城就撲入眼簾。一座斑駁而威嚴的褐色城樓赫立眼前,斑駁而堅固的褐色城牆延伸兩邊,城外是波光粼粼的護城河,直覺告訴我:這是一座歷盡滄桑、原汁原味的歷史古城。
走近古城,一種穿越時光隧道的滄桑感浸入心田。陪同參觀的孟慶蘭女士說:「幾千年來因黃河不斷決口,遠古的城池已葬身地下,專家考證,先後有春秋的睢陽古城、宋代的南京城、元代的歸德府城等,所以古城堪稱城摞城。現在的城池建成於明正德六年,即公元1511年,也有500年歷史了。」
古城呈外圓內方之勢,猶如一枚巨大的古錢幣,含天圓地方、招財進寶之意,這倒很符合商丘作為中國商文化發祥地的身份。城樓(城門)為拱券式,雖然陳舊,但保存完好,絕無「修舊如新」之感。北門名「拱辰」,東門曰「賓陽」,南門叫「拱陽」,西門謂「垤澤」,都不乏深意。
沿北門進入內城。孟慶蘭女士邊走邊道,自明、清、民國直到1997年,古城一直是商丘縣縣城。內城面積1.13平方公里,93條街道形如棋盤。我道,93在古代屬吉利數字,9在八卦中為最大數字,3是萬物之源,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93條街把古城切割成一個個正方形,使古城整齊劃一,四通八達。
我見古城地面很特別,呈龜背形,不知何故?孟女士笑道:「這正是商丘古城又一亮點,地面設計成龜背形,確保了連降暴雨也不會積水,都流進護城河了。」想起如今許多城市一遇強暴雨就變身「汪洋」的尷尬,不由感佩古代市政建設者的聰明才智。
古城街道不寬,商舖林立,人流如織,市聲喧鬧,沿街飄揚蚍s告旗旛,一派古典與時尚融合的繁榮景象。前面有條小巷,不少人進進出出,孟女士說,此乃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的「侯府」--「壯悔堂」。進去參觀,堂前有楹聯:「整頓乾坤將相,歸休林壑漁樵」,意為整飭天下文武官員,讓貪官庸官回山野打漁砍柴吧。置身於此,自然想起《桃花扇》裡侯公子與歌姬李香君的傳奇故事,樓上的蠟像栩栩如生地再現了這對才子佳人。
壯悔堂對面是乃父侯恂的退思堂,陳設簡樸,門柱對聯云:「謝客閒庭權當隱退,審時度勢立意高思」,寓意深遠令人感佩。古城還有宋國故城遺址、應天書院、歸德府文廟、中共中原局會議舊址和燧皇陵、商祖祠、微子祠、八關齋、張巡祠及穆氏四合院等遺蹟。
我們進應天書院參觀,它又稱睢陽書院,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前身是五代後晉人楊愨創辦的「南都學舍」,北宋時宋真宗賜額「應天府書院」。古代書院多設於山林勝地,應天書院卻設在鬧市,且廣納精英俊彥輩出,有晏殊、范仲淹等多位名家加盟,使其聲譽大振,後升格為國子監。院內小橋流水,環境幽美,有崇聖殿、大成殿、前講堂、御書樓、狀元橋、明倫堂等建築,乃攻讀治學理想之處。
八關齋在城南宋河邊,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手跡《八關齋會報德記》就源於此。孟女士說,明清兩代商丘古城曾誕生兩位宰相和大學士、五位尚書和十多名侍郎、巡撫、御史、總兵及大批文人墨客。我嘆曰:「古城堪稱人文淵源之鄉也!」
漫步古城,見有不少老字號店舖。著名的有陳家糟魚、許家湯圓、魏家麻糖、蝦子燒素、郭家燒雞等。大有豐醬園出產的五香大頭菜和醬瓜更因色鮮味美、鹹香脆嫩而蜚聲海內外,我當即買了十幾斤,回去饋贈親友。我還品嚐了古城的名菜「鐵鍋蛋」,見廚師將特製的鐵鍋蓋燒紅,雞蛋打碎加火腿丁、馬蹄丁、蝦子和海米、味精、料酒等倒進鐵鍋,蛋漿八成熟時將鐵鍋蓋蓋上,一道油潤紅亮、鮮嫩軟香的佳餚即成。魯迅先生在滬時特愛梁園酒館的豫菜,1935年5月8日迅翁邀胡風和耳耶夫婦等在梁園聚飲,就有這道「鐵鍋蛋」。
步出南門,碧波蕩漾的護城河變得寬闊,如今已修成南湖公園,湖面達3,000畝,是市民休閒遊玩的樂園。幾對牽手漫步的年輕情侶和耄耋伉儷,在湖水花木映襯下顯得安詳幸福。不少遊客在湖邊拍照嬉戲,還有人在河堤揮筆寫生,一派太平景象。不覺想起宋代詩人司馬光《旅宿睢陽南湖》一詩:「梁王棄宮館,時世古今違。獨有南湖水,春來雁鶩飛。樓台沉倒影,林蒲掛餘暉......」古人曲水流觴詩詞唱和之狀,猶在眼前。
驀然想起,有媒體稱商丘古城不啻是中國古城的傑作,在全球現存古城池中也堪稱典範:其形如古錢、外圓內方的獨特格局,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天圓地方」標誌如出一轍,足見中國古代「順天應地、取法自然」的哲學超越國界了。
走出商丘古城,被這座全球唯一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體」的古城和它聚生態、園林、文化於一身的氣韻深深折服。聽說當地政府欲大力開發古城文化,但願別搞無原則開發,更不能走「修舊如新」的老路。巴黎、羅馬等世界著名旅遊城市的成功經驗告誡我們:保護好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不僅需要熱情、勇氣和財力,更需要超凡的理性、睿智和責任!一首小詩湧上心頭:
歸德府城三千年,
人文淵藪耀世間。
湖水清幽映古邑,
多少勝蹟刮目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