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名人薈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資深營養學家潘慧德:「減肥」不等於不吃飯


放大圖片

■資深營養師潘慧德傳授「大食減肥法」,只要掌握均衡飲食之道,孩子自然健康醒神、精力充沛。

大多數人都誤以為要成功減磅,便要大幅度減低攝取卡路里;但為何一般人總經歷過:「我已經吃1/2碗白飯兩碗菜,但還是一磅都減唔到的?」

原來帶來減磅的主因,並不是靠「減食」,而是靠有食物可「消耗」來保持「基本代謝」,從而達到減肥。減肥中的你,有否想到要「大食」才更可「減肥」?甚至,我們要靠高卡路里食物如米飯,去維持及提高我們的「基本代謝」的需要以致減肥?

資深營養學家潘慧德,這個周末將在將軍澳中心Back to School活動工作坊教大家「大食減肥法」,聽來讓人感到有點意外--「大食」也可以減到肥?而營養學家的工作又是怎樣的?對這個行業以及如何健康飲食的所有好奇,或許我們都可以在此找到答案。

擔任營養師的工作是怎樣的?

潘:其實營養學就是對食物科學的翻譯,讓人對營養了解明白,及應用在生活上,從而令人的健康得到益處。

我是社區營養師,我的日常工作主要分為兩部分:首先營養師要常去菜市場、超級市場、餐廳等地方,提昇自己對食材和食物的了解甚至最新情報,以致能把有關健康資訊應用在客人身上,配合他們的需要,例如體重管理、預防都市病、減輕代謝綜合症、降血壓,保持血脂平衡和心臟健康等。

另外,營養師會關注了解一般人的飲食文化和需要,食物的味道及價值,讓這些合起來能對人體帶來實際影響。

可否介紹一下自己?為何會選擇一份營養師的工作?

潘:我認為自己是個喜歡吃的人,但不會讓「吃」控制自己,及我深明「延遲享樂」的重要。有些人會無辣不歡,每一頓飯都要配以辣味食物,但我絕不會讓不能即時或常常吃不到最喜歡的食物,而影響情緒到不能控制的地步。

我很喜歡實用的學科。營養學就很實際地能幫助人食好些,及試試新食物。營養學是實用的科學,它能融入生活,每個人生命中的不同階段都需要營養學的幫助。例如懷孕期間的婦女吃得健康,孩子才能健康生長;青少年發育也需要特定的營養;老年人需要的營養比例又有所不同。

可否介紹一下您所提議的「大食減肥法」?

潘:「大食」是一個相對「小食」的字眼,這是客人用完此減磅方法得出的感受和結論。大多數人以為要減磅,往往要靠減食量或增加運動量達成,以為食得少就可以達到目標,但結果一磅都減不到,或者會反彈、不能保持。「大食減肥法」是根據食物金字塔的均衡比例,再配合人本來的胃口設計餐單,如仍保持每一餐吃一碗半飯,甚至可再食下午茶、火鍋、韓國燒烤... ...人們以為一見營養師就一定要減磅、減食,其實這是個錯誤的概念。

怎樣打破減肥的迷思?怎樣科學減肥?

潘:基本代謝就像是人體的核心摩打,每日能消耗多少其實有90%要靠它。多數情況下,基本代謝是不會減慢的,最能令它減速的正是大幅「減食」。

體重管理是一個科學原理,攝取的卡路里少於支出的卡路里是當中的不二法門。同時間,此方法能長期維持良好狀態及達到真正長期的效果。「大食減肥法」也符合此道理:在一般人有日常普通活動配合下,如會逛街、會在家中行走等,那麼吃飽足的均衡食物就可瘦下來。

這次活動中將和家長與小朋友進行哪些分享?

潘:明天在將軍澳中心Back to School的活動中,我主要是透過學童個案,介紹「食多D、瘦多D」,讓家長有新的體重管理模式:只要家長掌握到均衡飲食之道,讓孩子吃得正確,自然健康醒神、精力充沛,足以抵擋零食和垃圾食物的引誘,達到體重管理的理想效果。

而在8月23日的「小朋友開食也好?」講座,會談及現在有很多幼稚園或小學都會在生日會和學校旅行時,要求家長和小朋友自備派對食物,所以我也會為家長推介一些好吃、健康又與眾不同的派對小吃,方法非常簡單!即使是朱古力、棉花糖這些零食,只要分量適中、和其他食材配合得宜,也可以是有營的Party Food﹗

怎樣看待香港女性追求美妙身材的減肥訴求?

潘:我不會批評別人的訴求,因為我明白身材會影響她們的形象。每個人對自己的身材形態都有自己的訴求和理想,這是關乎每人不同的價值觀。當她們明白到瘦不等於不吃飯,要減磅得其法,多了解健康的減肥法,參加講座等,自然可以有理想的身形。 (採訪:Jusmine)

相關新聞
要做黑暗中的光 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得主鐵流 (2015-08-21) (圖)
資深營養學家潘慧德:「減肥」不等於不吃飯 (2015-08-21) (圖)
穿越兩岸歷史現場的文化認同 台灣著名作家陳若曦 (2015-08-14) (圖)
採訪流沙河的番外篇 (2015-08-14) (圖)
季季:一部活的台灣文藝史 她用寫作修補歷史的傷痕 (2015-07-31) (圖)
寫作,是為貼近那些傷痕本質 (2015-07-31) (圖)
台灣著名文化人龍應台:我有記憶,所以我在 (2015-07-24) (圖)
雷頌德的雙重身份:設計與音樂都是表達自我的方式 (2015-07-17) (圖)
全能攝影大師李劍輝:攝影就好似我的皮膚 (2015-07-17) (圖)
他的世界,因旅行而不再一樣 (2015-07-10) (圖)
漢榮書局第二代掌舵人石漢基 書香中綿延纏繞家國情懷 (2015-07-03) (圖)
「臺灣吧」創始人謝政豪:用新媒體去改變教育、傳播、娛樂 (2015-06-26) (圖)
結緣電影從荷里活開始 (2015-06-26) (圖)
翁振新:用雙手繪就最美的中國勞動女性 (2015-06-19) (圖)
勞動女性形象 乃是多元化的塑造 (2015-06-19) (圖)
倡言向年輕藝術家學習 (2015-06-19) (圖)
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 (2015-06-12) (圖)
被手機消磨的寶貴青春 (2015-06-12) (圖)
貧困中母親 鼓勵梁曉聲讀書 (2015-06-12) (圖)
著名畫家戴敦邦:吾以畫為生,畫以吾為友 (2015-06-0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薈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