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及資深測量師 陳東岳
特首梁振英撰文,闡釋政府要「適度有為」,面對國際及週邊地區競爭,香港有需要摒棄過時的「積極不干預」思維,適度有為地引導和配合企業。言論引來評論,香港是否放棄自由市場,以及過往一直奉行的積極不干預政策。
坊間質疑的主要依據是,過往香港曾在亞洲四小龍位居前列,當時沒有政府參與經濟投資,奉行積極不干預,讓市場力量解決一切。筆者認同特首的看法,過去十多年,香港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與競爭對手新加坡比較,後者年均GDP增長率約6%,香港的年均增長只逾4%,長期跑輸給對手,更遑論與急速發展的內地城市如上海、深圳比較。
新加坡政府主導角色獲認同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香港政府不能再墨守成規,自我沉醉於昔日的光輝之中,而不思進取。近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均以主權基金方式投資各地項目,而取得一定成績,當中新加坡政府在推動國內的經濟、房屋供應以至提供就業崗位方面均長期扮演主導角色,獲得國民普遍認同。
現今國際局勢風雲變幻,特區政府政策應因時制宜。外國政府干預市場的例證,莫過於2008年雷曼引發金融海嘯之後,當年以美國為首的各國(甚至今年日本量寬加貨幣貶值)實行多輪量化寬鬆加印鈔票去救活經濟,這不就是政府以貨幣政策干預市場嗎?對受影響的其他國家來說,這更加是實施量寬的國家把本國經濟問題輸出至沒有量寬的別國,這是國際市場層面的干預。
現今國際形勢急劇變化,每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都為着本國或地區利益去打算及採取有利於本身的行動,包括財政、金融、利率、貿易措施方面以至外交交涉行動等,本港作為一個特區而且是相對細小的經濟體,因應局勢變化而採取適當應對措施是合理的。記憶猶新,九七年國際對沖基金衝擊亞洲貨幣,港府動用外匯基金擊退大鱷經典一役,積極不干預不代表自縛手腳,任憑宰割!
房屋供應絕不宜自由放任
本港土地資源短缺,政府政策上從來對房屋供應及滿足住屋需求,就絕對不是放任的讓自由市場的供求力量去運作,而是長期絕對干預。首先,土地的供應來源來自大業主即政府,把土地規劃作可供出售的住宅、商業、工業等及其他政府以及社會配套設施用途是政府的工作,政府按市場需求訂定每年可讓私人發展的土地賣地計劃,換句話說,市場上的年度新增私人住宅供應由政府主導,經由私人發展商買地後建成住宅應市。
公營房屋方面,更加非由政府直接提供不可,具有福利性質的公共房屋由房屋部門負責興建和管理,以低廉租金出租予有需要的合資格人士,為負擔不起私人市場租金者,提供住宿的安全網。近年市場上私樓樓價因某些原因需求上升而短期內樓價被推高,但港府增加供應需一段時間始見效,作為快速可執行的干預樓市措施,港府更實施需求管理措施,比如各類印花稅以及收緊銀行按揭等,藉以把來自投資者那部分需求排擠出市場外。另外,推出居屋等資助首次置業人士上車,則是刺激需求的措施,但對平息社會上上不到車人士的怨氣有幫助。■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