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莊奴與妻子鄒麟在圖書室接受訪問。 孟冰 攝
莊奴於一九二一年出生在北京,父親是國民黨軍官,二十歲考入北平中華新聞學院,抗日戰爭時期投筆從戎,來到重慶參加抗戰:「那時我是童子軍,但教官告訴我們,童子軍雖然年紀最小,可是有個『軍』字,一定要表現好,最要緊的一條是『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直到現在,我的人生信條都是如此。」
「那個時代,真是吃盡苦頭,你不曉得,我偷偷哭了多少次,想家,想母親,常常罵自己『誰讓你參加抗戰的,你好好的讀書不好嗎』,我常常一邊流眼淚一邊唱歌,唱的都是『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一九四九年,莊奴隨國民黨軍隊去了台灣,離開祖國,一水相隔,如同兩世。
「當我年幼時,知道的不太多,我問媽媽要什麼,媽媽就給我什麼;當我長大後,知道的已夠多,媽媽從不要什麼,我也沒給她什麼;我給她的那樣少,她給我的那樣多,為什麼為什麼,媽媽始終沒有告訴我」-這首小詩,是莊奴剛到台灣不久時,思念故鄉和母親寫下的。等到兩岸通航後,他再次回到內地,父母早已離世,而兄弟姐妹都以為他已在戰爭中喪命。
莊奴喜歡寫內地的事和風景。在遠離祖國的幾十年中,身隨難回國,心卻寄託於祖國的小舟上,筆下文字蕩漾着鄉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