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洪麗芬憶述訪港舊事。
從事時裝設計的人,都特別有個性。
坐在我對面的台灣設計大師洪麗芬便是如此,眉宇間有點冷冽,眼神極為銳利,不怒而威的神態足以震懾人。她穿着自己設計的衣服,手上戴了枚大戒指,身上沒有多餘的配飾,卻自然散發着樸實、舒適的感覺。「我好喜歡香港哦!」一開口,輕柔的語調淡化了彼此的距離感。
下周五,她將於銅鑼灣Midtown舉辦「Sophie HONG的絲生活 - 不被時空限制的設計」跨界時裝派對。■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伍麗微 攝:彭子文
洪麗芬對香港並不陌生。許多年前,為了找材料,她經常跑到香港,去深水埗的布市場採購。有一天,她在裕華國貨店裡看見一塊布料,當下一見鍾情,為了打探布料的出產地,她搭車上廣州,尋根究底下得知原來這種布料叫湘雲紗,於東南沿海一帶流傳,但因工序繁複,幾近失傳。洪麗芬如獲至寶,深入鑽研,將工藝起死回生,甚至加入更多花色,重新賦予布料生命力,並將之命名為「洪絲」(HONG SILK)。此時是一九八八年。
「早期的香港對我們而言是最近的地方,中華文化也是從這裡開始。」她回憶道。
對於服裝愛好者而言,香港如同一個寶藏,能挖出很多好東西。除了找布料、買配件外,洪麗芬還專門跑到工廠,拿着布請人加工。「我做湘雲紗,不是曬完涼、過完泥就直接用,這只是最基礎的步驟,後面有很多加工,如何設計、開發,我都在這邊做。」她亦步亦趨,跟着工人染色,收工後看着他們打麻將,香港昔日歲月在她口中娓娓道來,特別有質感。
赴外研習 定創作方向
她是台灣第一批時裝設計師,一九七七年在台灣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畢業,此後幾十年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洪麗芬常說自己是七夕出生的,注定做「織女」。小時候住在新竹南門,有時會陪媽媽去訂做衣服,年長十多年的大姐和二姐在媽媽做衣服時,就拉着她打扮。「我總是穿得很漂亮、很體面。」童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姐姐勾着她,抱着一隻狗。真正對服裝感興趣,是進入實踐大學後。那時忙課業、忙做衣服,畢業時她更跟着學校去日本文化大學交流、參觀,這也播下她往海外發展的種子。
一九九二年,她拿到獎學金到紐約研習,後來又取得法國外交部及台灣經濟部的獎學金到法國進修。她提到法國之行時說:「我們一共十一人,只有我是設計師,其他都是公務員。」那時的她在台灣已經略有名氣,有自己的工作室,也持續為舞團、劇團設計服裝,「我到法國是要把作品帶到國外讓大家認識。」
一九九七年,她再到法國取經,先後在Christian Dior和 Chanel的工作室學藝,「他們不知道我是設計師,我是藉由學校的平台到裡面實習,但這已經夠了。」她看到法國人的工作態度、製作程序,更重要的是「我做的東西他們都沒有做」,說完忍不住笑起來。
透過不斷地參訪、交流、研習,她知道海外市場缺少什麼,自己應該朝什麼方向走。
回來後,她親自邀請名家、藝術圈的朋友穿上她設計的衣服,拍了一系列照片,以中、英、法三種語言介紹自己的創作,並交由老朋友施蘭芳開設的信鴿法國書店出版發行。她每次都帶着這本書,圖文並茂地跟大家介紹自己的設計。「她以最單純的東方素材純絲,最寧謐的東方色彩青黃赤白黑為基礎,以西方藝術的雕塑精神來呈現,乃是東方與西方最完美的結合。」作家林清玄在序中如此形容洪麗芬的作品。
「我都做好準備,告訴人家我在做什麼,讓人家認識我們的文化、服裝、打扮,因為在國際舞台上的華人設計師實在太少了。」這次來港,她到廣東道、軒尼詩道、PMQ逛了一圈,不禁感到失落,曾經風光一時的Joyce、上海灘在其他國際品牌的映襯下,相形失色。由郭志清於1970年創立的Joyce Boutique是香港早期非常有名的品牌,經常到國外採購,搜尋好的設計師,洪麗芬亦曾在裡面設專櫃。「在國際品牌旗艦店林立的廣東道,你一看就覺得它很暗淡。」
三分店各具特色
目前湘雲紗工藝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而洪麗芬以湘雲紗為基礎創作的洪絲,亦深受海內外人士喜愛。她以Sophie Hong為名設立的三家店,各有特色。台北的洪麗芬工作室是基地,開店二十多年,表面是服裝店,但設計佈置又滲入藝術氣息,隱隱帶有古樸之感。2010年,她更在巴黎皇家宮殿國家公園前的蒙邦西耶廊(La galerie de Montpensier)開設第二家店,將中國服裝文化引入法國,「那裡有樹、有噴水池、有古蹟,是非常棒的地方。」2012年,她在皇家宮殿廣場上,發表時裝騷。高挑的模特兒,身穿她設計的服裝,腳踩木屐,有型有款地在眾人眼前走過。輕薄柔軟的衣裳在空氣中揚起,或紅或綠或黑,帶有無盡詩意遐想。「那次演出很生活化,年輕人在街頭講電話、喝咖啡、搭訕、遛狗。」
至於今年開設的台中店,則像是一個文藝空間,將時裝、藝術與書結合,以實踐推廣為主。「從台北到台中坐高鐵不過一小時,但要南部的人跑去台北買書,不如為他們提供一個場地吧,而外地人來台灣,只到台北不去中南部也很可惜。」
跨界合作忙不停
此外,洪麗芬因故友施蘭芳逝世,自2010年起,便接手她留下來的信鴿法國書店,每年參加各地書展,每個月辦活動,加上自己又常跟表演團體合作,忙得不可開交。「以前我不講跨界,因為每個人都要穿。」說到這些跨界合作,她忍不住笑起來。台北市立國樂團到海外表演,她幫一百多個音樂家做衣服,「他們在台上演出,衣服穿得好,很低調,很細緻,觀眾可以專心聽音樂,不受視覺干擾。」
吳興國、林秀偉也曾穿着她的衣服跳舞,「我的靈感都從生活而來,互相激盪,不是翻書看看今年流行什麼。」說着說着,她掏出一本林清玄的作品,「我看得不是很快,但會一遍又一遍地看。」這些都是她創作的源泉。
邊學習邊創作邊「打戰」,是洪麗芬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沒有大風大雨,但在小事情上用心,及對生活保持熱情,使她能夠盡情地拚搏。「每一個跟我接觸的人,總能給我很多靈感。」在香港,她找到湘雲紗,認識了一群朋友,每次路過,都忍不住找老朋友聚聚,鄧達智、梅卓燕、張曉雄......到大澳參訪文化工作室,從九龍坐渡輪過海,在灣仔尋找小店,她說:「要知道生活是怎麼一回事,才有辦法做出漂亮的東西。」
「做對的衣,給對的人,在對的時間裡,穿對的衣服。」很簡單一句話,卻是她對時尚最深的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