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庶
近日,郵筒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毛孟靜發表題為《郵筒與歷史 一唔保,好易冇》的文章,強調香港要保留英國時期的舊郵筒,保留英國的色彩,保留歷史云云 。
郵筒是特區政府提供郵政服務的標誌,帶有政府性質。香港已經回歸了,政府建築物上的港英標誌早在1997年7月1日就拆除了,連立法會裡面有英王標誌的主席座椅也搬走了。公職人員的帽徽,也換走了英女王的皇冠標誌。目前全港共有約1,150個街頭郵筒,只剩下59個生鐵鑄造的古郵筒還有皇冠標誌,現在特區政府準備將皇冠標誌遮蓋住,完全合理合法。
但是,英國人遺留下的孝子賢孫卻如喪考妣,認為這是「事頭婆」留給香港人的最佳遺物,孝子賢孫們可以睹物思人,懷念「事頭婆」管治下的「好時光」,緬懷他們當「高等華人」的風光歲月,以此作為精神藥物,有所精神寄託,好得很。港英孝子賢孫要活在英國人的餘蔭下,才能感到有一點安慰,不致於像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毛孟靜就是這樣的人。她從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極力主張香港「去中國化」,鼓吹聯繫「台獨」抗拒「一國兩制」。英國撤出香港,對於毛孟靜這樣的「黃皮白心」的人來說,的確非常難受。正因為如此,毛孟靜認為,保護英女王皇冠郵筒非常重要,「一唔保,好易冇」,好像連生存價值也沒有了。
毛孟靜要煽動和她一樣心境的人站出來,維護「事頭婆」的標誌,讓活下去多一點樂趣。她甚至危言聳聽地說,如果英女王的皇冠也遮蓋了,英皇道也會改名,變成解放路。這是對歷史的無知。回歸過渡期,中國政府組織的特區籌委會,早就決定了英皇道不會改名字,不用毛孟靜生安白造,「砌生豬肉」。街道名字並不帶着政權的性質,所以不用改。郵筒卻是政府的標誌,不能不改。毛孟靜對於什麼屬於政權標誌是真不清楚,還是揣着明白裝糊塗?
看來,毛孟靜可以成立一個「緬懷英國俱樂部」,設立一個網站,把皇冠郵筒的照片放網上,讓毛孟靜們睹物思人,懷舊復古。每天午夜12點,網站就像上世紀50年代的電影院散場一樣,或者電視台收場,出現「事頭婆」的肖像,高奏「天佑我王」,好讓毛孟靜們得到一劑安眠藥。歷史不會倒退,港英管治結束了就是結束了,一去不復返,如果想倒退到150年前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那是一種空想。毛孟靜,現實一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