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結果分析系列評論之一
黎子珍
建制派今次選戰成績不俗,繼續成為穩定香港力量,但面臨的挑戰不容低估。特別是今屆區選新生代湧現,包括在建制和非建制都上位,給區議會未來運作、立法會選舉和香港政治生態都帶來巨大影響。建制派能否做好針對年輕選民的應對部署,回應年輕選民的訴求,是能否維持優勢、爭取支持的最大挑戰。建制派要做好短中長期計劃,與時俱進,特別要進一步做好新老交替的部署,培養更多的年輕新人、新面孔,特別要培養具有香港新生代新思維新作風新面貌新特徵的年輕選舉人才。
建制派今次選戰成績不俗,共得到約78萬票,共佔有約七成的議席。其中民建聯取得119席,成為區議會內第一大政黨;工聯會取得29席;新民黨與公民力量結盟取得26席;經民聯獲10席;自由黨獲9席。
建制派成功維持主導18區議會優勢
建制派成功維持了18個區議會的主導格局。尤其是反對派較具實力的葵青區,建制派取得大勝,甚至連曾經誇下海口聲稱要為葵青區「翻盤」的民主黨副主席尹兆堅也落敗。葵青區建制派參選人取得了葵青區29席中的19席,反對派在葵青區的議席由 13席減至 9席。而在西貢、深水埗、南區及黃大仙,儘管取消了委任議員,但建制派依然保持了在區議會的強勢。
建制派重點出擊行動取得成效,多名激進的反對派主將紛紛落馬。包括民主黨超級議員何俊仁,民協超級議員馮檢基,公民黨作為超級區議員的「希望人選」的陳家洛。反對派多名「次重量級」和及第二梯隊人馬也以落選告終。
建制派要在餘下三成議席再增長比較困難
今次建制派總得票由去屆逾67萬票上升至逾78萬票,新增超過10多萬票,反映建制派基本盤得以擴大。但建制派要在餘下三成議席再增長比較困難。因為反對派會用精兵和建制派爭取餘下三成議席。建制派面對更嚴峻的挑戰是,新生代湧現,給區議會未來運作、立法會選舉、香港政治生態都帶來巨大影響。
今屆選舉有73 名候選人競逐連任失敗,同時有75 名候選人首次參選就當選,其中33 人是30 歲以下的新人。按照「傳統定律」,50歲或以上的選民被視為「建制派票源」,30歲或以下的年輕選民被視為「泛民主派票源」。今屆區選在創新高的47%投票率下,建制派依然獲取了良好成績,獲得七成議席,打破了所謂高投票不利建制派的「定律」。
「首投族」湧現令建制派面臨挑戰
但也要看到,今屆區選新生代湧現,參選的年輕人增加、當選的年輕人增加、投票的年輕人也顯著增加,特別是大量青年「首投族」湧現,令建制派面臨的挑戰不容低估。「傘兵」的意外成功,很大原因在於吸引了大量青年「首投族」支持。預計未來青年「首投族」人數會不斷上升,如果建制派沒有做好針對年輕選民的應對部署,不能回應年輕選民的訴求,能否維持優勢大成問題。
而且,要看到新增大量青年「首投族」,是與反對派「碎片化」的狀況共同湧現。「碎片化」(Fragmentation)原意是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如今已應用於政治學領域。反對派出現「碎片化」,是指近年來在「傳統反對派」之外,出現了許多激進的反對派小型組織,這些小型組織發展下去並且累加起來,有可能形成比「傳統反對派」還要大的力量。今屆區選,反對派的「碎片化」,在「傘兵」和一些主張「本土議題」的小型政團尤其明顯。反對派的「碎片化」以新的組織和新的「政治素人」面貌出現,迎合了某些地區選民求新求變的要求。
建制派須做好針對年輕選民的應對部署
面對選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建制派必須做好針對年輕選民的應對部署,回應年輕選民的訴求,要做好短中長期計劃,轉變思維。
建制派要回應年輕選民的訴求,特別要關注年輕人的上樓、上流、上位問題,協助特區政府採取更多措施紓緩年輕人的人生困境,減少「憤青」增長的社會土壤,使年輕選民在有人生出路的情況下,在投票選擇時支持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建制派。
一些「本土派」政黨成功取得多個議席,反映「本土派」有擴大之勢。但反對派的「本土主義」是「偽本土主義」,其實質是分離主義,帶有「港獨」意味。對這股「偽本土主義」思潮,建制派應認真研究如何應對「本土派」政團操弄兩地議題,製造政治風波。建制派要鼓勵香港年輕一代放開懷抱認識國家,自覺把個人的發展和香港的前途、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更多地認知、參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抓住時代機遇,開拓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事業,避免「本土派」政團誤導更多的青年。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比一代年輕,建制派面對新生代湧現的挑戰,要進一步做好新老交替的部署,培養更多的年輕新人、新面孔,以適應選舉年輕化的時代潮流。面對反對派政團「碎片化」和年輕化的趨勢,建制派也應該成立更多新的和年輕化的參選組織,以適應選舉政治求新求變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