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實行「全面二胎」政策,這一新國策,是對「只准生一個」人口政策的重大調整,對亞洲以至世界人口都將產生深遠影響。有趣的是,印度媒體指中國的新政策,使原先印度人口7年超過中國的預測破滅,中國勞動力又要充足了,高端低端通吃。過去都說人口是負累,如今則是患寡不患多。像日本、俄羅斯那樣出現人口負增長的國家更是着急。
現在,中國人口學術界再沒有人說15億人太多,只是說千萬不要老齡化,不要少子化。對於五中全會決定開放全面二胎,有人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這種思維是形而上學的,不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其實,當初「只准生一個」的政策有其必然性,今日的放開二胎自然也有針對性。一個人口政策跨越35年,難道還不能與時俱進?在1980年中央發表關於控制人口增長問題的公開信中就指出,「到30年後,特別緊張的人口增長問題可以緩和,也就可以採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顯然,當時就留有後着。
相信,當初如果不是計劃生育,現在中國可能人口超過20億,對於國家而言必定是災難。不過當時設計的計劃生育方程式,並沒有「人口紅利」的概念,而且認為隨着科學發展機械化和自動化的實現,勞動力的需求會減少,換言之,人口絕對患多不患寡。當時,預計當人口發展到15億之後就會減少。那麼減到多少為佳?原廣東人口專家張楓認為10億,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程恩富認為需減少到5億,還有人認為減少到7億人最好。但是,目前不但對這種「減少人口」論抱否定態度,而且認為老齡化和少子化也不行。當前人口政策的出發點,是希望人口增長而不是人口下降。
香港社會經常談及老齡化,大陸自然也面對人口老齡化的考驗。不過,北京學者更加看重「人口紅利」問題,認為人口紅利減少不利中國持續快速發展。但是,少子化帶來的威脅恐怕更甚於「人口紅利」問題。根據人口統計學標準,一個社會0到14歲人口佔比15%到18%為「嚴重少子化」,15%以內為「超少子化」。根據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0到14歲人口總量為2.2億,佔總人口的16.6%,已屬嚴重少子化。當中,1980年後出生人口為2.28億,而2000年後出生人口只有1.46億。20年間,出生人口減少了近4成,有統計指中國目前的生育率比日本還要低。嚴重的警號更在於,未來10年中國23到28歲生育旺盛期女性數量將萎縮4成4,如果生育率沒有明顯提升,14歲以下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將降至1成以下,屬「超超少子化」。
不錯,人口大幅增長,會對住房,幼稚園、嬰幼兒服務、中小學教育帶來壓力。但是,這些壓力正正就是提振社會經濟增長的動力。以香港為例,香港的老齡化和少子化,已衍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果本港要打造一個國際都會,則人口的發展必須與經濟規模發展同步。香港沒有1000萬人口的規模,就沒有相應的消費力,沒有相應的經濟規模,就談不上國際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