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論壇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身份衝突論」鼓吹隱性「港獨」


彭靖雅

由學民思潮發言人黃子悅所寫的《新一代香港人的身份衝突》,以「港中矛盾越發激烈」為基調,將「香港」和「中國」區分開來,強調香港人有所謂的「身份衝突」,嘗試以「地方身份認同」來抗衡「國民身份」,進一步鼓吹分離主義。

此文透視出「政治隱疾」--隱性「港獨」。社會上有些人無時無刻都在想盡法子,反對每一項可能促進兩地融合的政策,炮製對抗性的話題,強行區分「中國與香港」。文章更提到:「從對香港人身份認同最高、對中國最缺乏感情的青少年入手,推行國民教育,但結果又適得其反。」文章作者盡力否定國民教育,更呼籲要「以爭取民主、自決香港前途來建立香港主體性」。

《新》文的立論非常偏頗,一方面說要思考「身份」的問題,一方面又非常主觀而單一將問題與責任歸咎於特區政府和中央,拒絕了解中國與香港的歷史發展。在思考問題時最基礎的資料缺位,又如何理性批判?這樣的「分析」極具誤導性與矇騙性。就如文中提到的「將所有反對、不滿中國的人,歸為港獨分子;主張香港人、本土的,即使沒有否認中國人身份或中國對香港的重要性,也會被歸為提倡港獨」根本並非事實,這種說法極可能只是作者個人的「異想天開」,而作者片面地將所有問題單一串聯,自行歸納,企圖藉此鼓吹隱性「港獨」。

《新》文說「要避免單純的排他、仇恨政治」,然而又將重點放在了這一句「以爭取民主、自決香港前途來建立香港主體性,也是年輕一代要思考的問題」。全文顯示對正常的國家觀念非常抗拒。這種無國家的「地方身份認同」,與殖民主義不謀而合。香港的「去政治化」(depoliticization)是港英殖民政府從教育制度已開始有意為之的事實。有學者曾就港英殖民時代的社會政治作出分析,指出在殖民時代,香港的教育及主流媒體對灌輸中國人歸屬感扮演了負面的角色,「當時教育制度方面,最大的特色是去政治化。」港英政府這種「去政治化」也就是「去國民身份化」,刻意經營一種「無國家」、「無國民」的社會價值觀,同時強調香港人的經濟身份,為「地方身份認同」建立了基礎,無視了人民與國家的緊密性。

西方國家一向積極推動國民教育,為國民以及青年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所謂的國民身份認同(National Identity), 是指個人認同自己是某個國家的國民,對國家擁有情感和歸屬感。國民身份認同可透過推行國民教育,令國民從認識祖國文化、語言和歷史等,提高身份認同感,有利於國家推行政策,達至人民團結及社會和諧的目標。

中央從來沒有輕視或貶低香港人身份,《新》文的說法根本無視實際問題之所在。由反對勢力策動的「真普選」、「公民提名」等偽命題,都是撈取政治資本的鬧劇;由激進組織催生的「鳩嗚」、「反水貨客」等暴力行為,更嚴重影響市民的正常生活,破壞兩地和諧。香港的青年人對政治議題日漸具有興奮性、敏感性,然而,要獨立思考,理性探索,一定要有足夠的認知與判斷力,不要被一些「意見領袖」政治化的誤導而人云亦云、誤入歧途。

相關新聞
放生「黑金」搞手 反對派公信盡失 (2015-12-17)
杜葉錫恩是香港青年做人做事的楷模 (2015-12-17)
西方走廊:北約怨土耳其戳破「馬蜂窩」 (2015-12-17)
「身份衝突論」鼓吹隱性「港獨」 (2015-12-17)
顏汶羽 青年民建聯主席 觀塘區議員 (2015-12-17)
來論:投訴路政署發稿毫無道理 記協雙重標準應受譴責 (2015-12-16)
廿四味:民協立會全線出擊有何盤算? (2015-12-16)
高鐵要快 離不開「一地兩檢」 (2015-12-16)
炮製「種票」疑雲 輸打贏要圖翻盤 (2015-12-16)
政治小丑「周身屎」令人噁心 (2015-12-16)
加強版權修訂條例草案的宣傳遊說 (2015-12-16)
中國需培育成熟的全球主義心態 (2015-12-16)
延阻版權修例危害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生存和發展 (2015-12-15)
請不要將TSA政治化 (2015-12-15)
補貼?基金?回收更需「授之以漁」 (2015-12-15)
取消強積金對沖 對業界影響深遠 (2015-12-15)
《時代》周刊重視IS頭目的全球影響力? (2015-12-15)
來論:司法覆核被濫用是現實存在的嚴重問題 (2015-12-15)
廿四味:「黃絲」壟斷社工註冊局後患無窮 (2015-12-15)
中國:過去.現在.將來 (2015-12-1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論壇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