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國
蘇東坡的《艾子雜說》中有個故事說:「艾子行於海上,初見蝤蛑,繼見螃蟹及彭越,形皆相似而體愈小,因嘆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蝤蛑,就是梭子蟹。梭子蟹的蟹甲呈菱形,左右的寬度可達十五厘米。而螃蟹,蘇東坡說的是哪一種,不得而知,但體形一定比梭子蟹小些。彭越,不是像有些書本說的是蟛蜞,應該是沙蟹,沙蟹的體形細小,蟹甲左右的寬度一般最多只有四厘米,所以艾子才感嘆地說,一蟹不如一蟹。
說到沙蟹,通常是出沒於晚上的沙灘和泥灘,因此白天比較難見到,由此推論,這個故事不是艾子親眼在海上見到三種不同的蟹,而是總括其經驗而已。
不過這個故事最後總結的話,如今已成為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情況愈來愈糟糕。在資訊迅速傳播的二十一世紀,很容易就可對某件事或某個人作出比較,比較過之後,得出的結論也和艾子一樣,是一蟹不如一蟹。像現今很多國家的選舉,都會在最後出現獲勝的政黨因為議席未能過半,必須和其他黨派組織聯合政府。這就是選民發現,政治人物是一蟹不如一蟹。尤其是政治人物都喜歡亂開諾言,先拿到政權再說,這事多了,選民的眼睛就被擦亮了,判斷出那是隻大不如前的蟹。
據我知道,曾經有一間學校,本來的飯堂還不錯,既便宜,又有些家庭式的小炒可供選擇,但學生領袖覺得不好,開會後決定要求學校將之辭去。然後換上新的經營者,不到一年便結業,又換上新的經營者。當年那些要把最初的經營者辭去的學生,都畢業離開了,留下一蟹不如一蟹的食物,承擔的人是尚未畢業的學生,真是情何以堪。
只會說一蟹不如一蟹,而不能挑出更好更大的蟹,這是時代的通病吧。
|